息影三級片女星鄭艷麗第二次因為厭食症而入院,甚至要到深切治療部插喉接受治療。到底厭食症(英文︰anorexia)成因是甚麼?厭食患者會出現甚麼先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嗎?下文就逐一解答。
厭食症成因複雜
一般厭食症患者會極怕變肥,對體形和體重過度關注,而出現病態的控制飲食行為,除了吃喝極少外,有時也會出現暴食行為,但之後會扣喉、食瀉藥或瘋狂運動減低「罪惡感」。除了家族病史會增加患病機率外,家庭教育及成長環境、瘦等於美的社會風氣、完美主義、抑鬱焦慮的性格都屬風險因素。有日本教授亦提出,外在的壓力如升學考試、環境變遷、欺凌、失敗和挫折都可能會誘發病症。但到底是心理因素先出現,還是飲食行為先改變,就因人而異。
厭食症的先兆和症狀
部分厭食症患者或出現以下先兆,身邊人可留意及早發覺:
至於美國飲食障礙基金會對厭食症的定義,攝取熱量低於需求,並考慮到年齡、性別、生長軌跡等之下,引致體重顯著下降;而即使體重過輕,仍恐懼於變肥;對體重或體影的感覺受到干擾,而自我評價上亦受體重和體形嚴重影響,同時不承認體重太低的嚴重性。
而患者會出現多方面症狀,生理上會拒絕進食、暴食、嘔吐、反胃、腹脹、便秘、月經周期異常、疲倦、暈眩、喘氣、抑鬱,嚴重甚至會畏寒、體溫低、貧血、心律不整。行為上或會穿很多衣服保暖,或掩蓋體重減輕;否認飢餓;飲食有特定「儀式」;減少主動參與社交等。
引發多種併發症
由於拒絕進食,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繼而引發出很多併發症,例如新陳代謝減慢而毛髮脫落、皮膚乾燥、停經、心跳減慢;長期節食令消化功能變弱,甫進食便嘔吐,加上扣喉,或令食道灼傷、牙齒琺瑯質受損;內分泌及電解質出問題而心律不整、低血壓、脫水、器官衰竭;患者亦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甚至骨折。
心理治療至關重要
處理厭食症,住院主要是針對心跳異常、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監察其狀況減低併發症風險,有需要時甚至要插胃喉灌輸營養液。不過最重要還是心理治療,成年患者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心態,有助患者飲食正常化;未成年患者則可透過家庭治療,讓家人打點飲食、扶持患者,適應成長和正確面對挫折,都有助擺脫厭食症。雖然暫時未有藥物可治療厭食症,但部分患者有抑鬱症狀的話,抗抑鬱藥有助減低抑鬱感覺及暴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