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早處理勞損 長跑長有
跑步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例如提升心肺功能、肺活量等,也可增加肌肉、筋腱等軟組織的力量和柔韌性等。不過,若計算一場10公里賽事,亦動輒跑上近10,000步,如果步姿不當、身體過重,又或休息不足,都可能會引起勞損問題。
蘇沂滬醫療中心骨科專科醫生張文康表示,撇開急性受傷問題,跑步有可能引致下肢關節勞損,最常見是位於膝關節,「慢性勞損較少牽涉骨頭,大多數是軟組織問題,如肌肉及筋腱。而最多見的個案就是跑步膝(runner’s knee),即髕股關節綜合症;跳躍膝(jumper’s knee),即髕骨肌腱炎;以及髂脛束摩擦綜合症。」

張文康指,即使中年人有早期膝關節退化,接受適當治療及訓練,一樣可參與長跑運動,而且有助保護膝關節。
常見膝蓋勞損
髕股關節綜合症:膝關節活動時,髕骨(菠蘿蓋)和股骨(大腿骨)之間有固定的移動軌跡,當跑太多或訓練量太高,大腿肌肉太繃緊的話,或使髕骨和股骨的接觸面壓力大增,因而令軟骨磨蝕,病人會覺得膝蓋前方疼痛,當蹲下、上落樓梯時尤其痛楚。
髕骨肌腱炎:即髕骨連接脛骨(小腿骨)的髕骨韌帶發炎,同樣是因為使用過度而出現問題,患者會覺得髕骨下方疼痛。傳統上打籃球、排球等運動員較常出現,故名為跳躍膝,不過跑步亦有可能發生。
髂脛束摩擦綜合症: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一條很大很長的筋膜,一直往下連接住膝關節外側。當跑步太多,髂脛束與膝關節外側的骨頭不斷摩擦,就會發炎疼痛。
交替式運動
過往處理這些徵狀,醫生大多會建議患者減少訓練,休息多些,張文康指出,「近年趨勢有所轉變,多會叫患者做交替式的運動,即減少跑步,但轉為普拉提、瑜伽、游泳等伸展式的訓練,減少膝關節壓力之餘亦維持肌肉力量及軟組織柔韌性,惟膝蓋出現不適的話就應停止。」交替式運動另一好處是跑手毋須完全停止跑步,避免打斷訓練節奏,花很多時間重拾狀態。

使用肌肉貼有助髕骨正確滑動。
消炎止痛放鬆肌肉
若情況未有紓緩,則要考慮諮詢骨科醫生,當確診這些過度使用症候群,醫生會處方消炎止痛藥,亦會轉介物理治療,被動式放鬆肌肉,以及利用衝擊波、超聲波、干擾波等,以脈衝式的刺激,達到急性止痛效果。張文康續指,「如果仍未能解決問題,則要考慮注射式的治療,例如類固醇。由於直接注射到筋腱的話有可能令筋腱弱化斷裂,所以務必要與醫生商討,平衡利弊。不過患者亦毋須過分憂慮,臨床經驗中只有少於5%個案需要用到類固醇。」近年亦有富血小板血漿治療選擇,利用患者的血液分離出血小板,利用其生長因子幫助消炎及促進肌腱自然愈合。
預防勞損方法
預防膝蓋問題,首先是要循序漸進提升運動量,比賽前最少用3至4個月時間準備,做好備賽計劃提升狀態。此外,熱身運動亦很重要,提升肌腱的柔韌性減少勞損。張文康補充,同時可考慮使用肌肉貼,在運動時幫助肌肉、筋腱、骨等循正確軌跡滑行,減低壓力及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