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植器官對身體而言是種外來物質,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器官,產生排斥現象。因此器官移植病人須每日服食抗排斥藥,以抑制免疫系統對移植器官的攻擊,確保器官能正常運作。 不過,有調查發現,近半病人不依照醫生指示服藥,而部分傳統服藥方法難配合病人生活習慣。
香港移植學會、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及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委託港大民意研究中心調查,在去年7月訪問529名曾接受器官移植的成年病人及未成年病人的家長。當中九成受訪者知道不依指示服用抗排斥藥的後果,但48%病人依然「明知故犯」。
調查顯示,逾九成病人需服用抗排斥藥「鈣調酸酶抑制劑」(CNI),香港移植學會會長李威廉(圖左1)指出,病人在CNI治療期間,如藥物在血液濃度太低,可能出現器官排斥,但濃度太高則會產生毒性反應。若不空腹食藥,食物有機會減低藥物吸收達50%。因此病人須定期驗血及依指示服藥,否則導致移植器官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增1.4倍。
調查發現,43%病人指服藥難與生活及飲食習慣配合,如經常外出用膳,24%病人因工作以致飲食不定時而難空腹服藥,19%病人常忘空腹食藥。另外,調查亦發現病人較常未能在晚上空腹服藥。
該學會前會長翟偉良(圖右1)指,現時逾八成病人正服用早晚各一次的傳統藥物,相信病人若改服用每日一次的新藥物,或有助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