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4-14 04:30:30
日報

基因組測序 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 助揪早期胃癌

分享:
胃癌

基因組測序 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 助揪早期胃癌

胃癌屬香港常見癌症之一,雖早期發現的存活率可高達九成,惟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確診時病情已到中晚期。香港約有15%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可導致慢性胃炎,進而引發癌前病變「腸化生」。近日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在早期胃癌偵測方面取得兩大突破。

團隊中的助理教授甄凱寧指,「團隊透過基因組測序分析出正常胃壁組織的基因突變,以助及早發現胃癌潛在病因。此外,研究還針對胃部腸化生情況,找出可能的癌變靶點,有助於識別高風險人士。這兩項研究將改善現行的預防策略,挽救更多生命。」

胃癌

甄凱寧(左)、梁雪兒(右)。

胃癌早期潛在病因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深入分析正常胃黏膜的基因突變。發現儘管胃部處於強酸環境,胃黏膜仍能防止顯著的基因突變。隨著年齡增長,基因突變的數量顯著增加,胃癌患者的突變率是正常的兩倍多。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梁雪兒強調,「到達60歲時,近一成的胃黏膜會出現已知癌症基因突變,可見潛在的致癌變化需要數十年來累積。」研究還發現,正常細胞通常每種染色體有兩份副本,但一些患者的胃細胞卻擁有3套染色體,且這些異常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出現。

胃炎者高危

胃癌風險因素包括高鹽飲食、吸煙酗酒,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梁雪兒指,「研究發現,長期胃部炎症患者的基因突變或額外染色體明顯多於常人,代表炎症可能早已開始塑造癌前環境。」這表示癌症形成前已出現早期突變,並為早期檢測及預防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adblk6
胃癌

研究團隊利用「類器官培養」技術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的3D模型類器官生物庫。

全球首個腸化生類器官生物庫

另一項研究中,港大醫學院與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合作,聚焦胃癌的癌前病變腸化生。全球腸化生盛行率達25%,甄凱寧解釋,「腸化生是胃部細胞轉變為類似腸道細胞的過程,過程大幅增加胃癌的風險,但其癌變過程卻仍不清晰。」研究團隊利用「類器官培養」技術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的3D模型類器官生物庫。

癌變靶點識別高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腸化生類器官中存在具胃與腸道特徵的混合型細胞,這些細胞的混亂狀態可能導致不受控制的生長。另外,團隊發現腸化生細胞帶有三套第20號染色體,能在無附著狀態下生長,特徵通常與癌細胞擴散至其他組織有關。甄凱寧指,「研究揭示腸化生到胃癌的機制,有助於識別高風險患者,為早期干預和預防胃癌提供策略。」

這些研究揭示了胃癌相關的最早期突變與風險因素,並開發了精密的癌前模型,有助改進預防與早期檢測策略。梁雪兒表示,「下一步希望開發能逆轉腸化生的藥物。」這些突破可能徹底改變患者的預後與臨床實踐。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