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2-12-22 04:29:55
日報

大腸息肉|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大腸息肉

分享: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大息肉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切除大息肉

香港每年有逾5,000宗新確診的大腸癌個案。由於近乎全部大腸癌初期都是由細小息肉形成,近年醫學界提倡定期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及早發現大腸息肉並切除。不過,體積較大或形狀扁平的息肉,未必適合即時用大腸鏡切除,而需用一種較新和難度較高的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達到較佳效果。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周偉明表示,一般來說,四十多歲後大腸便會開始會長出息肉,由小變大,並可能由好變壞。「癌症很多時和基因突變有關,而一粒息肉內的基因突變需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令它變成癌症。其後除了繼續長大,還會入侵鄰近的組織和器官。整個基因突變累積的過程,可能需要5至10年。在息肉階段切除,已有很多研究證實,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

adblk6
腸胃肝臟科 周偉明

周偉明指息肉太大,大腸鏡未必可即時處理。

兩種形狀

息肉大致有兩種形狀:冬菇形和扁平形。冬菇形的息肉,可透過內視鏡伸出一條金屬索線,套入息肉並索緊,然後接通電流,藉熱力幫助之下把息肉切除。但索線的長度一般為20至30毫米,若息肉圓周大於25毫米,便較難把索線套入。周偉明續指,「即使有更長的索線,技術上也不容易完全套著息肉的底部,於是切除後有可能留下部分息肉。有研究指出,部分情況最終復發的風險高達50%。而復發的息肉生在愈合的疤痕上,要清除就更困難。」

其次是扁平的息肉,它只是在大腸黏膜上微微凸起,可以想像,其實不容易用索線把它套緊,更遑論完全切除。過往的做法,是用索線逐點把它切除,但最終不容易完全清除,復發的風險也相對高。

逐刀切除息肉

而有數據顯示,以上兩種情況,若適合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復發風險可低於5%。周偉明解釋,「這技術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從內視鏡放置一柄幼長的手術刀,在醫生操控下,逐刀、逐刀把體積較大或扁平的息肉切除。當然過程中還需要其他技術配合,例如在切除扁平息肉之前,會先在息肉底部注入特製的藥液,把息肉墊高,令它較容易切除。」

adblk7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在息肉底部注入藥液後,用細長的小手術刀慢慢切開,並完整切除。

需時較長

由於每一刀都比較精細,以這技術切除息肉一般需要數百至一千刀,每刀都是由醫生親手操作,所需時間視乎息肉大小、所處位置,由2.5至6小時不等。周偉明形容這是加長版的胃鏡或腸鏡,「平日做胃鏡或腸鏡,都是睡一覺,半至一小時,而這技術則需要數小時,但病人並不會因而感到不適,因為全程在麻醉下進行。手術後不會痛,出血也不會特別多,有些病人即日已可恢復進食及落地步行,一般留院觀察1至2日可出院。」

現時,若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扁平的息肉,或較大的息肉,正確來說不會即時切除,而會先向病人詳細說明,再安排合適的時間,由專門的腸胃科醫生處理會比較理想。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