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凍增43%重症住院率?寒流下恐致5類大病 4徵兆半小時內要求醫!](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joe25_1.jpg.webp?itok=JwKflInE×tamp=1739279087)
天氣凍增43%重症住院率?寒流下恐致5類大病 4徵兆半小時內要求醫!
天氣轉涼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健康威脅!根據世衛統計,寒流期間重症住院率會激增43%。有醫生指出,這種天氣更可能會引致中風或心臟病等問題。一旦出現某些徵兆,便要多加小心。
天氣凍不只感冒?增43%重症住院率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當氣溫驟降,不僅讓人感到寒冷,還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寒流期間重症住院率會激增43%,導致加護病房迅速爆滿。
小心寒流下5類大病
低溫不僅增加一般感冒的風險,更會觸發一連串生理變化,會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代謝異常、神經系統問題,甚至失溫症的發生率,特別是氣溫跌破10°C時重症致病機會比一般的著涼感冒更大。
1.心血管系統的「隱形海嘯」
- 心肌梗塞發生率激增:
氣溫每降低1°C,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上升2.6%。
清晨6至10時為最危險時段,低溫使血管收縮度達日間峰值1.8倍。 - 腦中風機率翻倍:
在5°C環境下,收縮壓每小時上升5mmHg,腦出血風險增加37%。
血液黏稠度在低溫時提升19%,血栓形成速度加快2.3倍。 - 高風險人士:三高患者、動脈硬化者、曾接受心導管手術者。
2. 呼吸系統的「連鎖風暴」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惡化:
冷空氣刺激使支氣管收縮阻力增加47%,急性發作住院率提升3.2倍。
肺泡巨噬細胞在10°C以下環境的吞噬功能下降34%。 - 病毒性肺炎致命性攀升:
鼻黏膜溫度降低1.5°C,流感病毒複製速度加快300%。
COVID-19病毒在低溫環境下產生細胞激素風暴的發生率增加58%。 - 高風險人士:吸煙者、氣喘患者、65歲以上長者。
3. 代謝系統的「失控危機」
- 糖尿病併發症加重:
低溫促使皮質醇分泌量增加41%,血糖波動幅度擴大2.7倍。
末梢神經病變患者的足部潰瘍感染率在冬季上升63%。 - 甲狀腺機能代償失調:
基礎代謝率每下降5%,TSH激素濃度異常風險增加22%。
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在低溫下自體抗體濃度升高1.8倍。 - 高風險人士:糖尿病患者、甲狀腺疾病患者、營養不良者。
4. 神經系統的「沉默殺機」
- 柏金遜症凍僵現象:
低溫使多巴胺轉運蛋白活性降低29%,肢體僵硬時間延長4.7小時。
跌倒骨折風險較溫暖季節高出3.8倍。 - 偏頭痛連鎖反應:
顱內血管在5°C環境下異常擴張頻率增加1.6倍。
三叉神經痛覺敏感度提升至常溫的2.3倍。 - 高風險人士: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偏頭痛病史者。
5. 失溫症的「進行性崩潰」
- 核心體溫危機:
當核心體溫低於35°C,每降低1°C,心室顫動風險增加33%,腎臟血流減少21%。
80歲以上長者的體溫調節效率僅為年輕人的17%。 - 隱性失溫誤判風險增加:
酗酒者因血管異常擴張,失溫進程加速3.2倍。
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低體溫昏迷的死亡率達42%。
![當核心體溫低於35°C,每降低1°C,心室顫動風險增加33%,腎臟血流減少21%。](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uncomfortable-woman-sits-bed-has-medicine-table_1150-26103.jpg.webp?itok=1dcELmYe×tamp=1739279087)
當核心體溫低於35°C,每降低1°C,心室顫動風險增加33%,腎臟血流減少21%。
如何減低這些重症風險?
重症科醫生黃軒指,如果要減低這些重症風險,他有7大建議:
- 漸層式保暖法:內層排汗、中層抓絨、外層防風,較單件厚衣提升37%保溫效率。
- 溫控飲食策略:每日補充5克Omega-3,以降低血液黏稠度19%、飲用40°C薑茶,以促進末梢循環28%。
- 動態熱身原則:起床前進行「被窩踝泵運動」,建議每小時60次,有助預防血栓形成。
- 環境濕度監控:維持室內50%至60%濕度,以減少呼吸道刺激源83%。
- 藥物安全檢查:β受體阻斷劑患者需監測晨間血壓,有助波動幅度可能達30mmHg。
- 時段風險管控:避免上午6至9時外出,避開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高峰時段。
- 留意身體關鍵警號:
出現「非典型症狀」(如胸痛、牙痛、背痛、上腹痛)合併冒冷汗,應在30分鐘內就醫。 - 使用電暖器須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以預防「低溫燙傷」,此誤用已造成冬季燒傷案例的41%。
重症科醫生黃軒表示,寒流來襲時,心血管、呼吸系統、代謝疾病及神經系統患者必須格外注意。了解寒冷對身體的影響,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漸層式保暖、適當飲食、動態熱身、維持環境濕度及藥物管理,可有效降低重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