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理想的生育年齡,女士開始計劃生育,但原來懷孕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婦產科專科醫生張凱晴分享,曾有一名患者兩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她於第二次接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後,因想捉緊「最佳時機」懷孕,而沒有接受術後長期藥物治療,引致復發,異位組織甚至轉移至子宮頸及膀胱位置,令痛楚加劇。
張凱晴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形成及生長主要依賴雌激素,因此女士一般須待更年期後症狀才能有所改善。假若術後沒有及時服用藥物,2年內復發風險約兩成,5年內更超過一半機率復發。
2年未成功自然懷孕也屬復發
醫生判斷患者是否復發,除透過觸診及超聲波檢查子宮內有否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形成的囊腫外,亦會透過問診得悉患者有否出現症狀,如痛經、盆腔痛等。張凱晴補充,「除了上述兩點外,若患者術後2年內仍未能成功自然懷孕,很可能因子宮內膜異位組織而影響受孕,故亦可被視為復發。」
口服避孕藥針對性較低
目前荷爾蒙藥物為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的治療方案,以混合型口服避孕藥及口服黃體酮為主,透過減少雌激素的分泌,抑制排卵功能以減低復發風險。上文提及的患者於首次手術後自行服用口服避孕藥,不但未能預防復發,朱古力瘤更於半年內由3厘米增大到8厘米。張凱晴表示因口服避孕藥同時含有雌激素及黃體酮兩種荷爾蒙,而雌激素有機會減弱黃體酮的效用,令抑制朱古力瘤增大的效用未如理想。
術後半年內為「造人」黃金期
子宮內膜異位症隨時復發,因此不少患者希望好好運用術後時間「造人」,張凱晴表示術後半年內為最理想的時間,患者可於術後充分休息1至2個月便開始計劃生育,但停藥時間不可過長。小部分患者由於希望生育,於是自行停藥,並拉長調養時間至一年,張凱晴指此做法無疑增加復發的風險。正如上文提及的患者便因此而導致第三次復發,病情更比之前兩次嚴重,因此建議患者如術後有生育的打算,可與醫生在術前商討,根據病情決定術後生育的計劃,減低復發風險。
該名女士最後決定服用口服黃體酮作長期治療,亦選擇透過輔助生育科技懷孕,避免再度因長時間停藥而復發。張凱晴亦提醒患者,即使生育後亦不要忽視子宮內膜異位症,當生育或餵哺母乳後回復正常排卵,便應盡快服用藥物作長期治療,以控制病情及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