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可大可小,尤其是長者。註冊物理治療師陳啟泰解釋,跌倒主要與平衡力有關,而平衡力中亦包括姿勢問題、肌力、關節移動幅度及感官能力等,要改善平衡力,就要透過日常的平衡力訓練。
平衡力其實是形容一個人對於身體的重心操控,即身體傾斜後腦部可否立即進行修正,並牽涉到姿勢問題、肌力、關節移動幅度及感官能力。陳啟泰指,姿勢問題如駝背等,由於重心在前,身體容易向前傾,跌倒的風險就更大;另外幼兒如有腳形問題,包括內八字腳或X形腳等,雙腳在走路時很容易碰到,都會增加他們絆倒的風險。
肌力柔韌度同樣重要
如肌力不足,尤其是大腿肌、四頭肌及髖關節的外展肌等,當身體將近跌倒時,肌肉就未能支撐身體,無法向前或後踏一步,變相遇到巴士突然煞車等情況,就可能會跌倒。陳啟泰認為,「除肌力外,髖關節及腳踝關節的柔韌度亦與跌倒有關,如果關節有足夠寬度去緩衝,都對防跌有一定作用。」視力亦是跌倒的原因之一,當視角受損或看得不清楚時,都會增加跌倒的風險。
女士及長者風險較高
隨年齡增長,長者的各種能力及表現都會逐步減弱,而女士則因平均肌肉力量較男士弱,故長者及女士跌倒的風險亦較高。陳啟泰續指,長期病患、痛症、肥胖及關節問題,如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都屬於跌倒風險較高的族群,而過去12個月內曾經跌倒,甚至出現骨折,亦會增加未來跌倒的風險。
平衡力訓練
所謂平衡力訓練,即製造一個令人難以平衡的場景,陳啟泰指,扣除休息時間後,每日做10分鐘,只要天天做,就可以提升平衡力。如果想增加難度,可閉上雙眼。陳啟泰提醒,「進行平衡力訓練時,建議在旁放置椅子或其他可以攙扶的物品,一旦無法平衡時,可扶著休息一會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