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病人體質、病況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排便狀況。不論形狀、色澤與次數,都能忠實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所以,如廁時別「匆匆來,沖沖去」,記得看一眼排泄物!
註冊中醫師陳翠萍表示中醫問診時,很着重詢問病人排便的情況。許多人都以為排便必然跟胃腸問題有關,但陳翠萍認為排泄物其實反映更多情況,「中醫對大小二便的狀況十分重視,從中可以看到很多身體上的問題。」

陳翠萍
反映身體狀況
陳翠萍會向病人查問排便的次數、分量外,也會着重其色、形。「便便的顏色、是否成形如條狀,形態黏不黏,這些是我比較着重的要點。」例如排泄物由啡轉黑,可能是上消化道有出血的情況;呈灰灰白白的話,可能是肝、膽出現問題。「又例如有些人會排出一粒粒的『羊咩屎』,就可能是腎氣較弱,令腸道蠕動能力不足,便便逐少積存體內,形成粒狀。」
在一些非腸胃病求診的個案中,陳翠萍也能夠從排便找到病因,「曾經有一位濕疹病人求診,查問症狀時覺得事事都健康正常,但追問到排便情況,才發覺便便較稀爛。」綜合各方的診斷,發覺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脾胃虛弱,令濕疹經常復發,而大便稀爛的徵狀,正是證明。

從大便中「鑑貌辨色」,可了解到腸胃以至其他身體功能的變化。
不要習慣忍便
中醫理論上有所謂體內的「邪」,要有出路才能健康,陳翠萍表示,「成年人一般正常大便是質軟,由黃色深至咖啡色,沒有強烈異味,大小適中,一日一到二次排便,就算是正常有規律。」
另外,陳翠萍謂若在飽食後排便,便後喝點和暖的飲料,可助加強胃氣,有利消化;在肚餓時大便,為了防止大便後氣泄,則排便時宜取坐位而非踎蹲,便後吃一點東西及做提肛動作3至5次,以補固正氣。
不過都市人生活習慣,容易因為工作、交通等原因而忍便,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便秘。陳翠萍認為首先不要忍便:「很多人刻意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培養排便習慣,但反而更易做成心理壓力而排不出來。其實依據很多臨床經驗,有意的話就不要忍,又或者最多在10分鐘內就要排便。」有便意就立即排,讓腸道慢慢習慣了蠕動,是治理便秘的最佳起步方式。

忍便多過10分鐘,便意會退卻,經常如此就可能會慢慢變成便秘!
補氣生津助排便
至於食療方面,陳翠萍指須補氣生津,令腸道得到滋潤,「人體內有足夠的津液,五臟六腑得到適當潤滑,加上補中益氣,腸道就能把便便推出來。」陳翠萍建議每周煲一至兩次滋養湯水,讓身體得到更好的調理,自然排便更順暢。
便秘湯水
霸王花無花果瘦肉湯
材料:
霸王花 二両
紅蘿蔔 一條
無花果 四至六粒
南北杏 一両
生薑 二片
瘦肉 適量
做法:把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全部材料放適量水煲2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潤肺清熱滑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