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不同的外科手術近年都發展出微創方法,原來連植牙也有「微創」。但牙科醫生季超指出,並非微創就一定較優勝,必須要經過縝密的考慮和手術計劃,才會向病人建議「微創植牙」。
季超表示,傳統植牙手術需要翻開牙肉,在牙槽骨內安裝種植體,再為傷口縫針。如果植牙位置周圍的牙骨不足,還需要擺放骨粉及生物膜,才能令植牙更加穩固。「如果植牙周圍保護性的角質化牙齦不足,則需要通過牙肉移植小手術,將萎縮的牙齦再生,確保植牙的長期健康。等植牙與牙槽骨結合完成、植牙周圍的牙齦恢復健康,大約需要3至6個月時間,便可以安裝牙套、牙橋或假牙。」
或反增手術次數
近年發展出的微創植牙手術,是在不影響植牙長期健康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翻開牙肉的面積,從而減少手術創傷;甚至在不翻開牙肉的情況下,植入種植體,從而減少手術後的腫痛。
季超提醒,絕非所有植牙手術都適合微創。「因為植牙周圍的角質化牙齦對於植牙的長期健康非常重要,而不翻開牙肉的植牙手術,往往在植入種植體的同時,需要移除不少珍貴的角質化牙齦。如果病人本身的角質化牙齦已不多,其後可能需要再補回角質化牙齦,亦即多做一個牙肉移植的手術,增加了手術次數,反而違背了微創的初衷。」
微創兩大限制
其次,不翻開牙肉的話,還有兩大限制:
1. 通常很難即時評估植牙植入的位置,有可能出現偏差而種在牙槽骨以外的地方,並且無法即時解決或補救。
2. 往往很難完成加牙骨的治療,不適用於需要同時增加牙骨的植牙手術。
「因此,所謂微創手術,並非一味追求不翻開牙肉而完成所謂的『快速』手術,而是需要縝密的手術計劃,確定以微創植牙對病人更有利,才應考慮。」季超表示。
縮短無牙時間
同一時間,傳統植牙技術在近年亦有不少改進。季超舉例,「例如傳統植牙在拔牙之後,需要等候3至6個月,待牙骨恢復生長完成再進行植牙手術。現時技術進步之下,可在拔牙之後立即開始植牙,有機會即時有固定的臨時牙套或者牙橋,大大縮短了沒有牙齒的時間及手術次數,非但不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更加能夠保存天然牙骨及牙肉的形態,獲得更加自然美觀的效果,並且減少植牙後可能產生的食物嵌塞問題。此外,現今的數碼化技術,包括3D電腦掃描、3D打印的植牙手術導板、即時植牙導航系統以及機械人植牙,都有助植牙的位置更精準。」
最後,季超指出,植牙治療的成功關鍵並非手術,而是病人與醫生之間的溝通信任、醫生的治療理念及計劃、以及植牙治療後的長期維護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