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心臟停頓(OHCA)並不一定只出現在長者身上,即使40歲以下年輕人士亦有可能遇上。曾經歷OHCA的阿賢更試過一天內心臟停頓超過20次,幸而有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擊活心臟。她呼籲大眾要學識心肺復甦法(CPR)及使用AED,隨時救人一命。
OHCA的成因眾多,過往研究發現,近三成年輕人心臟猝死個案與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有關,長QT綜合症、布嘉達綜合症、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心臟問題都可引起SADS。
死亡率逾九成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副系主任及教授符少娥表示,OHCA的死亡率相當高,「本港每年有7,300宗OHCA,40歲以下患者有269人,而出院者只有約11名,換句話說死亡率超過九成。」此外,COVID期間OHCA的個案增加、死亡率更高,原因可能與感染COVID影響心臟,以及居家隔離有關。
四成於家中發生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委託理大研究團隊,並與香港消防處合作,開始了「40歲或以下人士院外心臟停頓存活率」研究,希望提高出院比率。2020至2023年間40或歲以下OHCA個案共有1,395宗,當中48%為18歲以下。值得留意是,42%個案在家中發生,平均每周3宗,比公共場所的41%還多;可是,患者獲施以CPR或AED急救比率分別只有29.9%至43%(視乎發生地點)及9.8%,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抵院存活率亦只得9.3%,比外國文獻的22%相差甚遠。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徐幻博士強調,「我們發現如及時獲得CPR或AED急救,抵院存活率可躍升2至3倍。」
心臟停頓20次
阿賢有一天上班時,正想接聽電話,卻忽然暈倒、不省人事。入院之後才發現自己患有長QT綜合症,加上因其他疾病而服用了會誘發心律不正的藥物,導致心臟停頓。住院當天心臟停頓了超過20次,幸而有AED才救回一命。現時阿賢用藥前會到遺傳性心率基金會的網頁檢視藥物資訊,同時提醒親人接受檢查,是否一樣遺傳到長QT綜合症。最重要是留意哪裡有AED,並鼓勵大家學習使用,為身邊人多添一份保障。
有調查發現,即使學過CPR及使用AED的受訪者,也不會施救,原因是沒有信心(67%)、不知道AED位置(70%)等。遺傳性心率基金會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本港AED對人口比例為1:1,498,相比鄰近地區仍有落差;而現時AED已十分智能,具有廣東話語音導航、設圖示指示黏貼位置,大部分會自動偵測電擊需要及作出電擊,沒有受訓也可使用。
蕭粵中亦提出3項建議,助增加OHCA存活率:
1. 將CPR、AED急救教育列入小、中、大學課程,按需要設計不同教學模式。並強調即使施救過程做得不好,也比不做為好,因為每延遲1分鐘施救,存活率便下降7%至10%。
2. 鼓勵住宅及屋苑添置AED,讓更多人可得到幫助。
3. 引進新科技,除AED更易使用外,也可透過手機程式搜尋AED位置。設置了AED的機構可參與消防處「AED睇得到用得到」計劃,有助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