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指心臟泵血的功能受損,由於不夠力將血液泵出,令各個器官得不到足夠血液供應,出現疲倦、運動量下降、腎指數上升情況。另一方面,血液容易積聚於肺或四肢等,造成腳腫、面腫、呼吸困難,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心臟衰竭更有年輕化趨勢。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駿良指,心臟衰竭有兩類,「其一是心臟舒張功能受損,患者多為身體機能正退化的長者,而患者死亡大多與心臟衰竭無關。其二是收縮功能減弱,原因多為慢性冠心病引致,又或急性冠心病的後遺症,即心肌梗塞後心臟功能因肌肉壞死而減弱。」
評估泵血能力
診斷心臟衰竭,醫生會用心臟超聲波分辨屬收縮性還是舒張性心臟衰竭,以及有否其他問題,例如心瓣的情況、心臟有沒有發大等。如果「心臟射血指數」低於50%,即心臟收縮時泵出的血液少於一半,便表示心臟功能已經減弱。此外,還會抽血檢驗腎功能及BNP(腦排鈉利尿肽)指數幫助確診。
為何要驗腎功能?劉駿良解釋,「腎臟需要有足夠血液供應助其正常運作,當心臟輸出血液減少,腎功能便出問題;同時,當腎的排水功能減弱,會令積水問題更嚴重,繼而增加心臟壓力,在惡性循環下患者會非常危險。」
減低死亡率
若患者急性病發,醫生會處方利尿劑排走積水,以及氧氣治療改善呼吸;然後設法減少再入院的次數及減低死亡率,因為每次急性發作都會損害心臟,令衰竭更嚴重。劉駿良指出,「傳統會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及β受體阻滯劑,以減少心臟纖維化、減少產生使心臟收縮有障礙的荷爾蒙以及減低猝死風險。但即使用藥依從性高,仍有控病不理想的個案。」
近年有ARNI類藥物,保留了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的好處外,還可抑制BNP被分解,令血管放鬆、減少纖維化,同時減少令病情轉差的荷爾蒙。研究亦證實ARNI類藥物比傳統藥物,患者死亡率減低20%、減少再入院接近40%,有明顯的幫助。劉駿良特別提醒,「個別病例需要考慮其他措施,如為心臟安放支架、安裝起搏器、除顫器等以減低猝死風險。」
從預防著手
患者生活中要留意保持身體水分在較低水平,以免心臟負荷太大。如避免太鹹食物,因體內鹽分多,身體便保留多些水分,易令病情惡化。不過劉駿良認為患者又毋須太悲觀,「曾有家族性遺傳年輕個案,本是長跑好手,曾參加超級馬拉松。發病後常進出醫院,心臟射血指數只剩30%。近年配合新藥物之下慢慢重拾跑步訓練,現時可跑半馬賽事。即使射血指數不高,只要輸出的血液足夠應付其他器官用量就沒有問題。」
劉駿良最後寄語年輕人,「很多都市人都在損耗自己的身體,不要自恃年輕以為沒問題。身體和心臟健康,最好還是從預防著手,改善生活習慣、多做運動,有病徵及早求醫,到玩手機、坐巴士都出現病徵便太遲,心臟功能已不能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