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較常「襲擊」未能妥善控制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他們的血管會被過多的血糖破壞,因而併發心肌梗塞,甚至中風。面對這「看不見的殺手」,糖尿病患者是否只能束手就擒呢?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糖尿病患者應恆常監察血糖水平,並透過藥物及積極運動,雙管齊下,才獲得「逆轉勝」。
近年,不少研究均指出,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約兩至三成。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少隆解釋,「當患者的血糖水平過高,會令心臟的血管發炎,引致斑塊積聚及血管收窄,導致供血不足,引發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肌綜合症。」如高血糖破壞其他身體的血管,亦會促使身體機能下降,糖尿病腎病便是其中一種。

李少隆指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較易患上冠心病。
糖化血紅素預視併發症
糖尿病患者怎樣自我監察血糖水平呢?李少隆指出,患者可留意糖化血紅素(HbA1c)水平,它能反映身體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從而更準確地預測糖尿病併發症出現的可能性,而理想的糖化血紅素應維持於6.5以下。此外,定期檢查血壓及膽固醇水平,亦是有效監察血糖水平的方法。
當知道血糖水平偏高,就應從藥物及運動方面入手,減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李少隆稱,以往某些傳統糖尿病藥物曾導致心臟出現不良反應,因此醫學界對這類藥物的規管非常嚴格,要求足夠研究證明其安全性。而近年有些新一代糖尿病藥物,例如SGLT-2抑制劑、DPP4抑制劑及GLP-1受體促效劑等,均證實能有效控制血糖而沒有增加心臟病風險,更可能有助減輕糖尿病引起的心臟病,個別藥物亦可能降低血壓或減重。

糖化血紅素可測出近3個月血糖平均值,能預視併發症風險。
積極運動助逆轉病情
李少隆認為,近年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發展一日千里,建議患者不妨留意不同醫學組織對糖尿病治療的指引,加強對相關資訊認識,有助與醫生制訂合適的治療計劃。
非藥物治療方面,李少隆指患者應透過積極運動,減低體重及血壓,從而加強心肺功能。有建議指出,患者應每星期運動最少3至5次,每次為30至45分鐘的中度耐力訓練,以每星期運動最少150分鐘為目標。即使未能每天運動,亦最少要隔日運動,並定時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