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3-28 04:30:53
日報

情緒皮膚雙管齊下 治療白蝕症

分享:
白蝕症

情緒皮膚雙管齊下 治療白蝕症

白蝕症又名白斑症或白癜風,影響約1%港人,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雖然白蝕症不會危及健康和性命,但影響外觀、旁人誤解、確診時間長等,都容易造成患者的情緒困擾。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表示,白蝕症成因未明,或是先天基因缺陷,加上外界刺激,造成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失調,攻擊並抑制黑色素細胞的功能,令皮膚出現白斑。「白斑可在身體任何地方出現,而面部、手背、小腿等較常外露的地方,對患者影響較大。」

白蝕症

(左起)陳俊彥及李靖國希望公眾能多了解白蝕症及患者面對的挑戰,可減輕患者的情緒困擾。

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

白蝕症容易與汗斑或白色糠疹等皮膚病混淆,以致患者平均需2.4年才確診,陳俊彥解釋3種病的分別,「白蝕皮邊界最明顯膚色最白;汗斑為黴菌感染,膚色會略淺,邊界不及白蝕分明,常見於腋下、頸、背、前胸等常出汗位置;白色糠疹邊界不明顯,常見於濕疹或乾燥部位。」醫生可透過家族病史、伍德燈檢查作診斷,如難以判斷也可作皮膚活檢助確診。

增情緒困擾

研究發現,逾半患者以為白蝕症可能無法治療,亦有44.6%患者放棄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事實上,有49%患者認為正接受的治療沒有效果,絕大部分患者表示需要新及更好的治療方法。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續指,「治療屢屢碰壁,令58%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包括焦慮症和抑鬱症。因為此症常於10至30歲期間發病,年紀輕的或成為同輩間的笑柄、被排擠,難以認識新朋友;女性亦容易容貌焦慮,化妝品也難以掩蓋患處;甚至影響服務業等須接待客人的工作。」加上患者常被告知無藥可治、家人朋友因不理解的無心傷害,也令患者分外孤獨,感到無希望的話可能會產生輕生念頭。
 

adblk6
白蝕症

出現情緒病症狀患者應同時處理皮膚和情緒問題,因兩者可互為影響。

療效有改善

雖然白蝕症未能根治,但有多種方法處理。情況較輕微的可從生活習慣上著手,做好防曬,避免曬傷;中度至嚴重者有紫外線光學治療、外用或口服類固醇,以及較新的口服或外用JAK抑製劑。陳俊彥指JAK抑制劑可阻截T淋巴細胞的訊號,令黑色素細胞重新活躍,漸漸回復正常膚色。研究指使用外用JAK抑制劑,在面、頸等吸收較好的部位,30%患者治療24周後可改善75%,一半患者改善50%;治療一年的話,一半患者改善75%或以上。「如療效果理想,患者可以慢慢減低劑量,甚至有望停藥。」而患者發病一年內接受治療,效果較為理想。

生活重回正軌

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患者,雖然只花了數月便確診白蝕症,但由於病情發展迅速,一、兩個月便由小白點擴展至半隻手臂,令她嚴重焦慮,每天檢查皮膚逾1小時找新增白斑,本來喜愛戶外活動的她也停止所有日間活動避開陽光,包括工作,只會因見醫生才外出;情緒也接近崩潰,出現輕生念頭。幸而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助之後,處方了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同時使用外塗JAK抑制劑,情緒和皮膚都有改善,雖未重回職場,但也願意和丈夫於清晨外出跑步。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