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艙症候群|搭飛機逾8小時增2.3倍⾎栓機率 醫生揭3大行為恐致命
長假期將至,不少人會搭飛機外遊,但原本長時間飛行也可能會有致命風險。有醫生指出,搭乘航班時超過1時段,其⾎栓的機率就會增加2.3倍,有致命的風險。另外,坐飛機時進行3大危險行為,亦有可能變成健康隱患。
甚麼是經濟艙症候群?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潛藏在飛行中的一個嚴重隱患便是經濟艙症候群(Economy Class Syndrome, ECS),經濟艙症候群初時被認為與機艙內狹小空間有關,會導致靜脈栓塞的發生。其實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乘搭長途巴士、公共汽車或火車等交通工具上。所以,後來被重新命名為旅行者血栓症(Traveler's Thrombosis, TT)。
根據世衛報告,航空旅行與靜脈栓塞確實存在某些關聯。而且這種急症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並且通常與長時間飛行有關。有一項研究顯示,澳洲每38萬名旅客中會發生1例肺栓塞,而每4500名乘客中便有1例深層靜脈血栓。另外,亦有一篇論⽂指出,當乘搭飛機⾶⾏時間多於8小時,⾎栓機率便會增加2.3倍,而且研究顯示,當⾶行距離愈遠,時間愈長,其發生機率便會愈高。
為甚麼長程飛行會帶來風險?
黃軒醫生表示,由於長時間坐在狹小的飛機座位上,身體幾乎無法活動,所以對健康會造成挑戰。當腿部血液流動變慢時,可能形成深層靜脈血栓。一旦這些血栓脫落並流向肺部,便會引發肺栓塞。另外,飛機艙內的低濕度環境也容易導致脫水,令血液濃度升高,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甚麼人較高風險?
黃醫生提醒,以下人士在飛行中面臨的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顯著提高:
- 近期進行過手術或受傷
- 孕婦或產後
- 有癌症病史
- 曾有血栓病史
- 服用荷爾蒙藥物(如口服避孕藥)
- 久坐超過4小時(特別是在經濟艙)
3大坐飛機行為恐致命
黃醫生指,在長途飛行中,某些日常習慣看似無害,但在長程航線的特殊環境下,卻可能成為致命的導火線。以下是3個常見的危險行為:
1. 長時間坐著不動
- 全程「黏」在座位上,血液停滯在下肢,極易形成血栓。有研究指出,這是引發肺栓塞最大舷凡風險之一。
2. 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如避孕藥)
- 服用這類藥物會增加血液凝固的傾向,特別是在長時間飛行中,風險會顯著上升。
3. 穿著不合適的壓力襪
- 雖然壓力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不當穿著可能壓迫血管,反而加重問題。
如何安全乘搭飛機?
黃醫生指,為了降低風險,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提供3個實用建議:
1. 選擇寬鬆服裝
- 避免穿著緊身褲或束縛性衣物,減少血管壓力,以促進血液流動。
2. 定期活動身體
每隔30分鐘進行簡單動作:
- 踮腳10次:以刺激小腿肌肉,助血液回流。
- 旋轉腳踝:保持關節靈活,防止僵硬。
- 起身走動:如果條件允許,站起來走幾步是最佳選擇。
3. 補充水分
- 在飛行期間多喝水,以預防血液因脫水而變得黏稠,對預防血栓很關鍵。
黃醫生提醒,年輕人並不是免疫於肺栓塞的威脅。不良習慣如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穿著過緊的衣物、缺乏運動等,都可能使年輕人也成為高風險人士。黃醫生表示,無論是搭乘長程航班或是日常久坐辦公室,現在就應關注自己的健康,檢查生活習慣,採取簡單的預防措施,遠離肺栓塞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