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細菌入血」的敗血症,是指因微生物感染或其毒素而引起、全身出現炎症反應的危急重病。患者若不能及時確診並對症下藥,病情可急速惡化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嚴建明表示,正常情況下,當有細菌、真菌或病毒入侵體內而造成感染,免疫系統會對之反擊。不過,敗血症患者的免疫系統不單攻擊這些入侵物,亦會破壞體內的器官和組織,導致全身廣泛發炎。與此同時,入侵的微生物會在血液中繁殖,引致血管擴張、滲漏,造成患者的血壓低,再加上凝血機制也變得異常,導致血管內形成血栓。結果患者的血液循環不足以應付身體的需求,導致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
全身性免疫反應
敗血症所引發的全身性免疫反應,可造成以下一些症狀:
‧體溫不正常,例如出現發燒(高過攝氏38度)或低溫(低過攝氏36度);
‧心跳過快(每分鐘多過90下);
‧呼吸急速(每分鐘多過20下);
‧驗血結果顯示白血球數值太小(小於4 x 109/L)或太多(大於12 x 109/L)。
另外患者可能會出現血壓低、打冷顫、出汗、神志不清、紅疹、身體極度疼痛或不適。
嚴建明續指,近年專家亦提倡使用qSOFA作評估,以及早識別敗血症,「三大評估參考包括:一,神志不清;二,呼吸加快至每分鐘多達或多於22下;三,上壓(收縮壓)低達或低過100mmHg。當患者出現其中兩項或全部情況,再配合醫生臨床檢查後斷定或合理懷疑是因感染引起這些變化,就可確診。」
敗血症常見成因
至於引致敗血症的常見源頭有:
‧呼吸系統感染,例如肺炎;
‧腹部及腸胃感染,例如腹膜炎、盲腸炎、膽管炎等;
‧泌尿系統感染,例如腎炎;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
‧皮膚組織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
別以為敗血症惡化到命危很少見,曾有本地研究指出,本港所有成年人的死亡個案之中,原來多達25%可能跟敗血症有關。
盡快恢復血液循環
敗血症的死亡率隨每小時遞升,有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理,死亡率便提升約4%至9%,因此救治分秒必爭。嚴建明指出,治療目標是盡快令患者恢復足夠的血液循環,讓身體重要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給養分。根據國際敗血症權威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提出的Hour-1 Bundle,患者在急症室分流或其他情況下懷疑患上敗血症,醫護人員要在1小時內開始治療工作,包括:
I. 化驗患者的乳酸值;
II. 在給予抗生素前抽取血液樣本以培植細菌;
III. 給予廣譜抗生素;
IV. 如果患者血壓低或乳酸值高,醫護人員便開始輸液;
V. 若果血壓持續偏低,醫護人員便開始給予強心劑。
此外,醫生亦會爭取時間問症,並利用氧氣、輸液、強心劑等,協助患者維持維生指數及血液循環。嚴建明補充,「同時醫生會替患者做身體檢查,從中找出蛛絲馬跡,務求盡快判斷感染源頭及位置,有時或需要抽取痰、小便樣本、照X光、超聲波、電腦掃描等來輔助偵測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