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媽媽產後都有乳汁不足的問題,令她們倍感壓力,形成惡性循環。註冊中醫師歐樂貽稱,中醫認為乳汁的生成最主要與母親的氣血、情緒、休息與勞動相關,並可透過食療、穴位按摩及維持正確的哺乳方法改善。
在中醫角度,乳汁不足可稱為缺乳,而乳汁的生成最主要與母親的氣血、情緒、休息與勞動相關。臨床上常見3種證型,第一種為氣血虛弱型,多見於產後快速修身或者素體虛弱的媽媽,因生產過程會失血耗氣,如過早修身節食,導致氣血虛弱、營養不足,都會直接令身體無多餘氣血化為乳汁。
阻礙乳汁運行
第二種為肝鬱氣滯型,多見於新手媽媽、職場婦女、產後抑鬱媽媽。照顧新生兒需要很多精力,若產後未能適應或需要兼顧工作而倍感壓力,情緒不穩,會令肝氣疏泄不暢,肝鬱氣滯,氣血不暢,而導致阻礙乳汁運行。第三類型則為痰濕阻滯型,多見於較「為食」的媽媽,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當難以運化水濕,就會形成痰,從而阻礙乳汁流通。
歐樂貽補充,除了以上3種證型外,新手媽媽亦容易因哺乳姿勢、次數、哺乳方式不正確而令乳汁分泌不暢。
穴位按摩
由於乳房的周圍布滿穴位,只要由乳房上下左右向前推,就可刺激穴位,及暢通乳腺管,惟避免太大力按揉以免損傷乳腺管。歐樂貽建議,「媽媽可配合另外兩個穴位膻中及少澤,輕輕按壓有助乳汁的生成。」
●膻中穴:位於兩邊乳頭連線中間點 ●少澤穴:尾指末節
維持正確哺乳方法
除透過食療及推拿按摩外,維持正確的哺乳方法亦非常重要。歐樂貽表示,哺乳前媽媽應先按摩胸房,並盡量選擇「埋身餵」,幼兒多吸吮乳頭,有助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形成噴乳反射;其次要按時餵奶,初生嬰兒一日餵8至12次,每邊乳房各持續哺乳15至20分鐘,避免過長時間,而餵哺後亦要將多餘的乳汁擠出;最後,媽媽應維持良好及舒適的哺乳姿勢,餵哺時應無任何疼痛感覺。
推介食療
氣血不足型:黃芪、當歸
肝鬱氣滯型:佛手、鬱金
痰濕阻滯型:茯苓、白朮
材料:豬蹄兩隻、通草20克。
做法:燉煮。
可因應媽媽的體質酌加上方合適的藥材。
注意飲食
歐樂貽提醒,媽媽產後如果想母乳餵哺,就要注意營養,維持均衡飲食,避免滋膩(如花膠)及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少食,如辣椒、咖啡及香煙等。而退奶食物,如人參、韭菜、麥芽等亦要慎食。」最後要注意休息,產前產後不應過分勞累及操勞,亦要時刻注意有否乳房脹痛、硬塊、乳腺阻塞的情況,如乳房出現紅腫熱痛應盡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