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5-11 06:00:00

每逢佳節倍「撕親」﹖ 別讓母親節 觸發壞情緒

分享:

周日是母親節,隨著這節日愈來愈商業化,家人總會為母親做不少「指定動作」,如送康乃馨、行街、食飯等。臨床心理學家指,每個人接收愛的媒介都不同,較常見的是物質,但母親最需要的是被家人確認她為家庭付出的感覺,如果收不到正面回應,容易感到空虛、憤怒、哀傷等壞情緒,溫馨日子恐變撕裂親情。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稱(2圖),女性在家庭扮演的角色不外乎太太和媽媽,兩者都需要照顧別人和貢獻精神,如果她接收不到家人的愛,內心會感到不平衡,「有付出無回報,心理長久鬱結,情緒便會低落。」

adblk6


合適媒介表愛意
每個人接收愛的媒介不同,較常見的是送禮物。何念慈表示,物質以外,還有語言(如直接講「我愛你」)、服務(如幫媽媽按摩揼骨),或身體上的回應(如擁抱和親吻),讓母親收到被愛、被尊重的感覺。

孝心本來不必用物質來衡量,但何念慈指,中國人較重視物質,尤其是曾經歷貧窮的母親,子女能力許可,不妨在物質上配合;但如果負擔過重,就需要坦誠溝通。何念慈舉例,有些媽媽即使子女有經濟能力送厚禮,但她卻寧願過清貧生活,子女為此與母親爭吵,何念慈提議子女應該先向母親表達認同,說話內容可以是「知道你很錫我哋,唔想我哋使錢」,希望可藉此令媽媽略為調整生活方式。


孤家寡母忌收埋自己
對於婚姻亮紅燈或單親母親,佳節要孤獨度過,容易觸發情緒困擾。何念慈透露,有位中年母親,丈夫離世,眼看別人熱鬧過節,自己卻冷清,便感到寂寞、情緒低落、失眠、拒絕社交等。她指,「單身過節不應收埋自己,嘗試找方法發洩情緒,如把心事寫出來或找好友傾訴,多感受身邊人的關心,讓生活保持穩定性,大概兩、三個星期後,相信便可復元。」何念慈提醒,若家人發現母親的情緒長期處於失落,應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