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11-01 07:30:00

無聲無形影響活動能力 防治【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資料由客戶提供

分享:

根據衛生署發表20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預測在30至74歲人士中,於未來十年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為11.4%,即大約每10人中,會有1人在未來十年內,患上心血管疾病,當中包括冠心病、中風、以及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嚴重的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可影響活動能力。有20%-50%的患者無明顯症狀,如未能及時治療,有可能導致截肢及其他嚴重後遺症。

 

血管問題影響下肢 可致組織缺血與壞疽

要防治頑疾,深入了解是第一步;血管外科專科醫生吳偉健醫生指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主要影響患者下肢,當有斑塊堆積在周邊動脈血管、或血管硬化造成狹窄、阻塞,而導致下肢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氧氣與養分,繼而有機會引起組織缺血與壞疽,實在不容忽視。

內容由血管外科專科醫生 吳偉健醫生提供

內容由血管外科專科醫生 吳偉健醫生提供

留意四大階段徵狀 勿輕視跛行情況

「人的下肢有很多血管,而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最早期有機會影響人體內最大的動脈 ‒ 腹主動脈,另外,影響範圍也有機會牽涉到髂動脈、股動脈,最後影響到膝蓋以下一些小腿的動脈。」吳偉健醫生表示一般來說,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     患者基本毫無徵狀

┃第二階段

▪     輕度間歇性跛行(走路多於200米後出現跛行)

▪     中度至重度間歇性跛行(走路少於200米後出現跛行)

▪     患者的痛楚可透過休息而舒緩

┃第三階段

▪     休息疼痛(即使休息或睡覺時,下肢也會感覺疼痛)

┃第四階段

▪     潰瘍、壞死、和/或壞疽

 

兩大途徑 治療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患者雖然早期表面無徵狀,但可透過簡單檢查,得知自己可能是隱形患者;吳醫生指出,如上下肢血壓比檢查踝肱指數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小於0.9,即代表患者有機會患上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當病情到達第四階段,下肢出現水泡、發紫發黑、慢慢形成潰瘍,最嚴重可能需要截肢;因此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非常重要;而治療方法,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adblk6
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主要影響下肢

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主要影響下肢

藥物治療配合生活習慣 助改善血液循環

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改善風險因素及運動訓練;醫生可能會處方抗血小板藥、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等,吳醫生透露,如混合使用抗血小板藥與抗凝血藥,亦可有效減少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比單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更有效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除了採用相關藥物,改善風險因素如戒煙、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亦是非手術治療的重點之一;另外,作適量運動或對控制病情有幫助。研究顯示,持續每日至少活動半小時,部分患者病徵在六星期後有明顯改善。

認識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戒煙有助改善風險因素

戒煙有助改善風險因素

病情相對嚴重 或需手術治療

若患者已出現相對較嚴重病徵或患者對於藥物反應不太理想,便需要手術治療。吳醫生表示,手術治療分為兩大類,分別是「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以及「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

 

個案分享 患者下肢現潰瘍求診

「曾有一名六十多歲的患者,腳部開始有潰瘍出現,才來求診;經診斷後發現患者已是第四階段,並有血管閉塞令組織壞死的情況,最後要施行血管繞道手術(搭橋)。」吳醫生透露,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後,血管未有再度栓塞,成功避免截肢,實在非常幸運,而患者術後亦依隨治療方案,定期覆診,服食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保持血管暢通。最後,吳醫生補充,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成因源於動脈粥樣硬化或退化,及早預防、檢查及治療,才是對抗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良方。

病徵較嚴重患者 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

病徵較嚴重患者 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

本健康專題由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