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雖然已過,但每日仍有不少人染病,部分人更會被長新冠症狀影響。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染疫後免疫系統產生的一種名為干擾素γ(IFN-γ)的蛋白,可能是引發長新冠的肇因,或可成為檢測長新冠的生物標記,甚至研發針對性的藥物的治療,避免患者持續受長新冠症狀困擾。
根據在《Science Advances》刊載的研究,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檢測及追蹤染疫人士的血液數據,發現長新冠的出現可能與IFN-γ有關。IFN-γ由白細胞產生,作用是幫助免疫系統抵禦病菌,保護人體免受疾病侵襲,故此染疫患者幾乎都會產IFN-γ,以及其他免疫分子或細胞因子。
然而,研究發現,一般新冠康復者體內的IFN-γ在數周內回復至正常水平,但出現長新冠的康復者,體內IFN-γ水平在12周後仍處於高水平,有些甚至持續至染疫後超過兩年。平均而言,長新冠患者體內的IFN-γ水平比未染疫的人高至少10倍。
研究人員指出,結果反映長新冠的出現是源於免疫系統失調,無法調整至正常狀態所致,身體因而持續處於警戒狀態,於是出現各種症狀。他們認為,發現有助確認長新冠是確實的生理問題而非心理困擾,相信有助找出更有效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世界至少有6500萬人仍患有「長新冠」,即每10名新冠感染者便有1人出現長期及持續症狀。世衛將「長新冠」定義為在染疫3個月後持續出現不少於兩個月且沒有其他病理解釋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