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2024-03-14 04:29:52
日報

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分享:
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胃癌是全球第5常見癌症,亦是本港第6大癌症。過去醫學界相信,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惟幽門螺旋菌被清除後仍有機會發展成胃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是引致胃癌的關鍵,有關研究結果已於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上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沈祖堯 于君 付凱莉

左起:沈祖堯、于君及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付凱莉。

重要風險因素

咽峽炎鏈球菌為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兼性厭氧菌,由於耐酸性,故可於胃黏膜中存活。它主要存在於口腔、鼻咽、胃腸道和陰道,可以進入體內所有無菌部位,引起侵襲性感染。

而幽門螺旋菌感染雖是主要風險因素,但其實只有1至3%感染者會患上胃癌。而其他存在於胃部的微生物群會否引致腫瘤,則屬未知。中大醫學院就此進行相關研究,分析患有胃炎、胃癌前期病變(包括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及胃癌患者的胃部微生物群,結果發現,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患者的咽峽炎鏈球菌比例較正常人高,而胃癌患者更是有顯著性升高。

研究團隊追蹤587名幽門螺旋菌陽性病人一年,約一半人接受根除治療,另一半則接受安慰劑,發現在沒有幽門螺旋菌的情況下,仍持續發展至胃癌。

據咽峽炎鏈球菌在中國人群的檢出率,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有79%,比表淺性胃炎高出28個百分點。研究的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認為,咽峽炎鏈球菌可能是胃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自發產生胃炎

研究團隊透過小鼠模型,研究咽峽炎鏈球菌如何誘發炎症及引致胃癌。發現小鼠在感染急性咽峽炎鏈球菌後,胃部自發地產生急性胃炎,而慢性咽峽炎鏈球菌感染後,胃部也自發地產生胃炎、萎縮、黏液化生及異型增生。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見到,咽峽炎鏈球菌與胃癌細胞緊密黏附,發現咽峽炎鏈球菌的表面蛋白TMPC與胃部的上皮細胞受體ANXA2產生直接相互作用,使咽峽炎鏈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定植,並啟動MAPK信號通路促使癌變。

影響胃部微生態

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解釋,胃部微生物群會隨疾病進展而改變,當感染幽門螺旋菌後並發展成萎縮性胃炎,導致微生物失衡,胃酸分泌減少,胃部酸鹼度升高時,就會製造出一個有利菌群生長的環境。而感染咽峽炎鏈球菌會損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和促使細胞增殖,改變胃部的微生態,使腫瘤更易生長。

adblk6
口腔

咽峽炎鏈球菌主要存在於口腔內。

導致癌變的幫兇

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及幽門螺旋菌的患者,出現癌前病變及胃癌的風險也會顯著提升,認為咽峽炎鏈球菌可能是幽門螺旋菌導致癌變的幫兇。沈祖堯指,咽峽炎鏈球菌主要存在於口腔,提醒公眾關注口腔健康,以免「病從口入」。

研究團隊期望咽峽炎鏈球菌可作為胃癌診斷輔助標誌物,下一步將研究以此菌作為治療靶點,透過抑制此菌減低胃炎及胃癌風險。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