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2022-05-03 04:30:54
日報

基質瘤 小腸發病最凶險

分享:
基質瘤 小腸發病最凶險 基質瘤 小腸發病最凶險 基質瘤 小腸發病最凶險

在各種腫瘤之中,胃腸道基質瘤(GIST)較為少見,只佔胃腸道惡性腫瘤的0.1%至3%,然而,它又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 tumour)。50至70歲是基質瘤病發高峰期,本港每年有超過一百宗病例。目前可肯定的是,基質瘤成因最主要是由於基因突變,即使不煙不酒也無法預防這病。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可見於消化系統內任何器官,包括食道、胃、大腸、小腸及闌尾等,當中較常見於胃部或十二指腸,佔50%至70%,「而不同位置的基質瘤會引發不同症狀。生長在食道,會造成吞咽困難;生長在胃部會令患者出現脹氣,腫瘤潰瘍可造成慢性出血,出現黑便和貧血、疲倦等。有些患者會出現嘔吐、體重減輕,少數甚至可在腹部摸到腫塊。」

adblk6

可能突發破裂

較令人擔心的是,快速生長的基質瘤有可能突發破裂,造成急性腹痛。王喬峯補充,「生長在小腸的基質瘤尤其凶險,很多時初期沒有症狀,到後來會阻塞腸道,需要做外科剖腹手術才能切除腫瘤。」

現時內窺鏡超聲波和電腦掃描技術相當成熟,很多時可以從腫瘤的位置和形態診斷基質瘤。有時也需要內窺鏡超聲波抽針檢查,一般會用於非典型表現、較大或出現擴散的基質瘤,希望透過細胞學分析,確診和協助選擇有效的標靶藥物治療。因為當已出現擴散,化療及放射性治療一般並無太大效用。

選擇適合手術方法

更重要往往是手術方法的選擇。王喬峯指出,「基質瘤的治療方案要視乎腫瘤體積、位置、生長速度和細胞分裂指數等,簡單來說就是『愈活躍愈高危』。小於2厘米的基質瘤,可考慮以定期內窺鏡監察、追蹤生長速度;但大於2厘米或細胞分裂活躍的基質瘤,則建議盡快以手術完整切除。」

現時手術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內窺鏡切除、腹腔鏡微創手術、傳統剖腹手術等,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法。目標是完整切除腫瘤,而手術期間要避免腫瘤破裂,因為一旦破裂就會大大增加復發和擴散的風險。

adblk7

跨專科合作減復發

王喬峯認為,「對於基質瘤,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作跨部門合作治療有助減少復發、提升生存率。一些研究顯示,手術前使用一段時間的標靶治療,有助縮小腫瘤,有可能讓原先需要剖腹的情況最後能以微創手術處理,減少影響附近器官,降低對病人的創傷。」此外,研究亦發現,高度惡性的胃腸道基質瘤,在手術後持續接受3年的標靶藥物治療,可大大提升5年存活率。

adblk8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