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2021-10-05 04:30:00
日報

子宮內膜癌新聯合治療 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分享:

有關子宮的癌症,本港女士對於子宮頸癌的關注度較高,但其實子宮體癌個案更多見,屬本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四位。佔了子宮體癌九成個案的子宮內膜癌,其晚期二線治療最近有所突破,特定患者採用免疫治療配合標靶治療,相較化療的整體治療反應率倍增,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也延長了四成半。

更年期女性經期不規律,易與子宮內膜癌症狀混淆。

更年期女性經期不規律,易與子宮內膜癌症狀混淆。

張天怡(左)及顏婉嫦(右)。

張天怡(左)及顏婉嫦(右)。

子宮體癌最近十年新症數目增加了七成,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講座教授顏婉嫦醫生解釋,「雌激素水平上升、肥胖、糖尿病、年紀增長、家族病史等都是此症的風險因素,現今都市女性較遲生育或不生育、肥胖和糖尿病人數增加、人口老化或是子宮體癌個案激增的原因。」

接近更年期易混淆

子宮內膜癌生長於子宮內層細胞,九成個案有異常出血,如經血變多、月經周期不規律、更年期後出血等,部分患者也會出現帶血絲和異味的分泌物;另外,如腫瘤較大或出現轉移,還會因壓迫而造成下腹痛、解尿痛或性交疼痛。顏婉嫦表示年輕或更年期後女性出現症狀多會求診,最危險是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收經階段時而有血時而沒有,容易與症狀混淆而置之不理。」

二線化療選擇有限

本港子宮體癌新症中,大多確診時屬第一期,不過亦有8.2%已屆第四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指出,「晚期、轉移性子宮內膜癌的一線化療標準治療為卡鉑和紫杉醇,但成效只屬一般。」當一線治療失效或效果未如理想,二線治療多是繼續使用其他化療,但選擇有限,而且存活期中位數只有約12個月。

標靶聯合免疫治療

臨床上約七至八成子宮內膜癌個案不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基因缺陷(dMMR),這些患者若不適合電療、曾接受全身性治療後病情惡化、沒法接受根治性切除手術,可考慮新型治療——樂伐替尼加上匹博利組單抗。前者為標靶藥,抑制癌細胞增長和血管生成;後者為免疫治療藥,回復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能力,兩者配合有望達致協同效應。

反應率倍增

第三期KEYNOTE-775/Study 309研究發現,採用新型治療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17.4個月,比化療的12個月延長四成半;無惡化存活期有6.6個月,也比化療的3.8個月長七成。張天怡續指,「新型治療的治療反應率超過三成,當中半成完全緩解,均比傳統化

療增長一倍;而新型治療的疾病控制率接近八成。」
BMI超過30的女士,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健康體重女性的3倍,所以維持正常體重有助預防此症;另外,養成運動習慣可減低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素——高血壓和糖尿病;而使用雌激素藥物前應與醫生商討,平衡風險利弊。

子宮內膜癌新聯合治療 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