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一般視肽類抗生素為對付「超級細菌」最有力的武器,但隨著細菌一代一代的進化,有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很多細菌都含有一種可抵禦肽類抗生素的酶,從而減低抗生素的藥效,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圖)指出,該研究對開發對抗「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新方向,減低抗生素出現抗藥性的問題。

(莊振邦攝)
研究團隊於2015年開始,分析6,700個細菌基因組,發現當中1,200個細菌含有「D-型胺基酸特異性多肽耐藥酶」(DRPs),而多種常見的細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等亦發現含有DRPs。團隊亦通過基因編輯等途徑,發現DRPs可以識別及分解抗生素主要成分(D-型胺基酸),使D-型胺基酸的肽類抗生素出現高耐藥性。
團隊其後亦於市面上約20種肽類抗生素,驗證了當中六種含D-型胺基酸的肽類抗生素,再次證實DRPs對肽類抗生素產生高耐藥性,減低藥效或令其無效。
錢培元指,大部分肽類抗生素含有D-型胺基酸,而肽類抗生素一般被視為最後防線的藥物,認為是次發現為人們持續不當及過度使用抗生素敲響警號,使人增加對肽類抗生素抗藥性的認識,續指希望未來可根據研究結果,從而研發出對抗DRPs的新抗生素,減低DRPs抗藥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