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統、腸臟毛病,可以在排便習慣及大便形狀反映出來。若排便問題被一些謬誤影響,可能令病人延誤求醫,例如長期肚屙,可能是嚴重疾病如腸閉塞的先兆,若病人以為是腸胃炎而服止瀉藥,有機會令病情惡化。
外科專科醫生邱錦榮便遇過有病人因長期肚屙,食止瀉藥不見效,診斷後證實是腸閉塞。明明是肚屙,因何是腸塞?邱錦榮解釋,因腸閉塞令大便不暢通,腸內的糞便充斥細菌,當細菌不斷增生累積便溶化糞便,令排出的大便較稀,甚至如水,故腸閉塞的早期病徵似肚瀉,令病人以為是腸胃炎,所以服止瀉藥就更加重病情。事實上,腸閉塞的臨牀病徵不同,醫生為病人探肛門及檢查有否肚脹,亦會以電腦掃描大腸,看有否糞便積聚。
難憑形狀變化斷症
糞便形態突然改變,難免令人擔憂,有病人曾焦慮地問邱錦榮:「醫生,我的大便變幼了,是否因為腸有腫瘤?」邱錦榮解釋,病人以為腸腫瘤會導致糞便改變形狀,例如變幼或變凹等,但他指,單憑這些徵狀,較難確定是否相關,故要深入檢查。
此外,亦試過有病人懷疑因痔瘡凸出阻塞肛門而導致便秘,想做手術割痔瘡,但邱錦榮指病人顛倒因果,便秘才是令痔瘡惡化的元兇。因為肛門布滿血管,排便困難者會在洗手間出盡力氣、花長時間搏鬥,結果導致肛門的血管谷脹,誘發痔瘡。有些人以為做手術割掉痔瘡,便能斬草除根,其實日常吃充足蔬果和水分,改善了排便問題,便可減低痔瘡發作。
痔瘡有時亦會引致屙血,有患者便曾提出擔心失血過多致死。邱錦榮稱,雖然曾有個別病例,因嚴重屙血至需要輸血,但臨床上,醫生會以血色素判斷情況,若病人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女病人或許會較易分辨,只要她們將之與每月經血量比較,便可判斷是否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