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衰竭的抉擇 洗腎換腎孰優孰劣?
今天是世界腎臟日,本港約有一萬多名末期腎衰竭病者在接受透析治療或等待接受腎臟移植,每年逾千宗新症。腎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負責過濾血液廢物、調節電解質與水分平衡。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逸軒指出,「當腎功能惡化至末期,患者只能依靠『洗腎』或腎移植延續生命。」
腎衰竭通常分為5期,主要依據「腎小球過濾率(GFR)」和「肌酐酸」水平評估,當GFR低於15%,代表患者進入末期腎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進入洗腎或腎移植的步驟,以維持喪失了的腎功能。此外,若出現危及生命的高血鉀症、嚴重水腫或酸中毒,即使GFR未達末期,也可能需要提前洗腎。

末期腎衰竭無法逆轉,洗腎只能續命,而非改善腎功能。
3種治療方向
末期腎衰竭患者有3種主要治療方向:
1. 透析治療(洗腎):分為腹膜透析(洗肚)與血液透析(洗血),替代腎臟功能。
2. 腎移植:存活率通常較高,且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腎移植的患者可選擇等屍腎移植或近親移植。
3. 紓緩治療:以藥物來控制症狀,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素,但並無法改善腎功能。
葉逸軒坦言,「紓緩治療的病人往往約6個月內便會離世。香港屍腎移植手術的輪候時間長達7至10年,就算是有適合的近親移植,也至少需要1年配對檢查。」所以多數患者最終選擇洗腎。
洗肚VS洗血
香港推行「腹膜透析優先」政策,80%患者選擇洗肚,僅20%進行洗血,兩者差異如下。
洗肚:
‧在腹部放置一條管,每日3至4次注入/排出透析液,利用腹膜過濾毒素。
‧優點:可居家操作,費用較低(月均1,000至5,000港元)。
‧限制:曾患腹膜炎或腹部手術者不適用,須嚴格消毒環境。
洗血:
‧在血管裡放置人工血管,進行洗腎時血液會被抽取往洗腎機,經淨化血液會再輸回體內,每周赴醫院2至3次,每次4至5小時。
‧優點:清毒效率高;感染機會比較低。
‧限制:不適合心肺功能欠佳者;私家醫院費用高昂(月均4萬港元),且需頻繁往返醫療機構。

葉逸軒指洗腎患者存活率較換腎低,無奈屍腎移植輪候時間可長達10年。
洗腎不能旅行?
葉逸軒強調,洗肚雖靈活,但患者需具備操作能力,並承受「家中堆滿透析液、外出換水不便」等生活壓力;洗血則可能影響工作與社交,長途旅行更須提前聯繫當地洗腎中心。
無論選擇何種透析方式,患者皆須嚴格控制飲食,每日飲水量不得超過1公升,並避免高磷、高鈉、高鉀食物。
患者10年換一批
患者面對的另一問題是,長期洗腎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感染或中風,患者年死亡率達10%至15%。「洗腎10年後,病人已幾乎換過新一批。」葉逸軒直言。年長、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率較高;營養不良、血蛋白過低者亦易因感染致命。
相對而言,腎移植後的生存率顯著提高,5年存活率可達95%,惟香港腎源長期短缺。近年則推動「交叉配對」增加移植機會,並推行「去敏治療」,使血型不吻合的病人亦可得到移植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