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瞓唔捨得放低手機?可能是關大腦事 醫生教7招搣甩捱夜習慣
明知熬夜傷身,但晚上總是情不自禁玩手機至夜深?有醫生指出,雖然人們清楚熬夜對健康有害,卻往往難以抵擋這個習慣的誘惑。而熬夜難以戒掉的原因,竟與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有關。醫生指出,有7大方法有助戒掉熬夜習慣。
熬夜難戒3大原因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熬夜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即使很多人也意識到熬夜對健康有害,但卻難以戒掉這些習慣。
到底為甚麼熬夜會難以戒掉,黃醫生分析出以下三大原因:
1. 生理影響
- 根據《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研究,長時間熬夜習慣會令睡眠不足,從而影響大腦認知能力和情緒調節。
- 由於睡眠不足會降低前額葉皮層的活性,導致個人的決策和自我控制受到影響,結果更容易做出不理性選擇,例如繼續熬夜。
- 生活節奏快和壓力大的人士會容易出現「睡眠拖延模式」,即是就算沒有外在因素阻止入睡,但還是拖延睡覺的行為,屬於常見的自我調節失敗現象。
2. 心理因素
- 根據《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心理因素是影響熬夜行為持續的重要因素,由於很多人平日受盡壓力,所以選擇在晚上熬夜放鬆,這種「報復式熬夜」儘管能帶來暫時的滿足感,長期卻會令壓力和焦慮感覺加劇。
- 報復式熬夜屬於現代人的常見心理現象,由於早上的生活被壓榨,令人缺乏自主感,結果到晚上就會報復性地延遲睡覺時間,以使試圖奪回個人自由,甚至知道隔天會疲倦也在所不惜。
3. 社會與環境影響
- 由於現代人人也擁有24小時運作的智能手機,令人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耽誤睡眠時間。此外,社交媒體和線上娛樂吸引用者不停使用,導致人們不知不覺地熬夜。
- 「手機推遲睡眠模式」屬於令現代人睡眠品質惡化的主因之一,特別是常見於青少年和上班族身上,即使已經睡在床上,但因為繼續使用手機而無法及時入睡。
6招戒甩夜瞓習慣
黃醫生指,三大模式中,你可以是只有一種,也可以同時有兩種或三種。不過,雖然有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但是以下7大方法仍可以有效地戒掉熬夜,重拾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建立規律作息
- 日常定立固定的起床和睡眠時間,有助身體建立生理時鐘,以促進更好的睡眠。
2. 創造良好睡眠環境
- 睡眠的環境保持安靜、黑暗和涼爽,能夠讓大腦產生有助睡眠的褪黑色素,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入睡前更要避免使用電子設備,以減少藍光對褪黑色素分泌的抑制。
3. 管理壓力
- 透過運動和冥想的習慣來減壓,減少壓力引致「報復性捱夜」的衝動。早上工作時,留點喘息空間給自己,例如享受咖啡和午餐。
4.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
- 下午或睡前盡量避免攝入咖啡因和酒精,避免睡眠質素受到影響。
5. 認知行為療法(CBT)
- CBT能幫助識別和改變導致「報復性熬夜」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治療過程包括評估、教育和技能培訓,有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和扭曲的思維模式,學習更健康和有效的行為方式。
6. 工作場所調整
- 與僱主配合,讓工作時間便彈性,保持充足的休息時間,以支持健康生活方式。
7. 其他建議
- 睡前建立習慣,例如喝熱牛奶、浸浴或閱讀,有助身體和心靈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 短暫的正念冥想也有助加速入睡並提升睡眠的質素。
- 日常生活中用小空檔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提高對生活的掌控感。
- 補充有助神經健康和血清素合成的維他命B群或鎂、鈣等礦物質,以輔助改善睡眠。
- 將自己的想法勇敢說出來,減低委屈的情緒,減少對晚上的依賴。
- 如果長期無法改善,請尋求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黃醫生強調,熬夜的習慣不但是生活習慣帶來,還可能涉及複雜的心理、生理或社會行為所致。了解熬夜的深層原因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才能有效改善睡眠質量,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建立規律作息、優化睡眠環境、管理壓力等手段,我們可以逐步擺脫熬夜的困擾,重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