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超過3億人患有抑鬱症,即每20人當中就有一人患上。可是調查發現即使是患者本身,也未必知道抑鬱症有輕度、中度及重度之分。當中重度患者生活嚴重受影響,或有自毁傾向,須立即求醫。
香港心理衛生會教育及預防小組委員會主席暨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診斷抑鬱症,須包括心情低落或失卻興趣這兩個核心症狀,而且持續超過兩周;其他症狀包括缺乏動力、自尊低落、難以集中或難做決定、睡眠異常、體重或食慾起變化、動作變快或變慢和萌生輕生念頭。「如症狀總數少於4個,日常生活不至於有重大影響,屬輕度抑鬱症;但若大部分症狀都有,並影響到進食等個人自理能力,出現死亡、疾病等妄想或幻覺,便可能是重度抑鬱症。」
傳統藥物無效則屬難治
如患者延誤治療,除病情有可能慢慢轉差,也影響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及生理健康,麥永接指,「重度抑鬱症主要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心理分析法,去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和找出抑鬱癥結,另外可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及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調節情緒。」當使用這兩種藥物足夠時間和分量都沒有效果,便會界定難治性抑鬱症。「這時可考慮腦電盪療法和腦磁激療法,而現時亦有新型抗抑鬱藥適用於難治性抑鬱症,研究顯示藥物起效快,並可有效延長復發時間,不過必須在醫護人員監督下使用。」
望提升關注及認知
香港心理衛生會早前訪問了335名患者,該會總幹事程志剛指出,「有四分一受訪者並不知道抑鬱症有分不同程度,不清楚自己病情嚴重程度的更逾四成。當中62%受訪者表示會因為怕受歧視而阻礙求助,亦有部分人因為不知道自己或身邊人患抑鬱症而沒有求助。原來逾半患者曾自行停藥,原因主要為副作用大,亦有四成人認為可靠意志力改善病情。」綜合患者對現時醫療及社會服務的意見後,香港心理衛生會建議,政府調撥足夠資源於精神健康的預防、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方面;非政府組織於各區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對抑鬱症的認識和關注、減少歧視,並認識正確求助途徑。
關懷支持同樣重要
康復者Alice於2003年8月家庭遭逢巨變,和丈夫分開,當時情緒極低落,工作大受影響,連日常處理的文件都變得不懂做,也對人失去信任。朋友帶她見醫生並確診抑鬱症,雖然依從醫生指示服藥,有助平伏心情和改善睡眠,但難與他人建立關係,即使參加了香港心理衛生會亦甚少出席活動。後來為應付社工不斷邀請而參加的攝影活動,卻助Alice打開心扉,因可透過相片與人溝通而毋須開口,令人生重新出發,慢慢建立人際關係。而一直怕別人知道自己有抑鬱症的忌諱,亦在一次病友支援小組中解除,思想改變,從而真正康復,最近更重返職場,於食品工場做兼職,望可轉為全職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