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銀屑病認知不足,令患者深受歧視問題影響。由於此病影響皮膚,患者除感到身體不適外,或會減低自信,構成長期心理壓力;壓力除了加重病情,亦可能誘發抑鬱症。數據顯示三分一銀屑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當患者出現心理共病,例如抑鬱症及焦慮症等,將形成銀屑病與情緒病的惡性循環,令治療變得加倍困難。
皮膚科專科醫生林旭強指出,「如沒有好好管理銀屑病,可帶來生理及心理共病。在生理方面,不少銀屑病患者同時患有關節炎及心血管疾病等,而在心理層面,此病亦可影響情緒,甚至誘發抑鬱症等情緒病。」
或減治療依從性
患者除了因痕癢及痛楚而感到煩躁外,大眾對銀屑病的誤解亦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雖然銀屑病為非傳染性疾病,並不會傳染他人,但難免會引來旁人的奇異目光。精神科專科醫生曹國柱表示,「當患者情緒變差,可令銀屑病病情更趨嚴重,而症狀加劇,則令患者的情緒更低落。」抑鬱症患者會顯得消極及意志消沉,持續失去動力,如銀屑病患者患上情緒共病,或會對其治療依從性造成影響。
打破惡性循環
銀屑病及抑鬱症如同雞與蛋的關係,要打破惡性循環,須雙管齊下,及早對症下藥管理銀屑病,如有抑鬱症狀亦宜盡早求診。林旭強提醒,「患者宜從根源入手控制銀屑病症狀,維持理想PASI分數。」PASI分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即受銀屑病影響的皮膚面積及嚴重程度,可用作銀屑病的治療指標。
目前銀屑病有數種治療方案,傳統口服藥物如甲氨喋呤透過壓抑整個免疫系統作治療,雖然療效不錯,惟部分患者因副作用,如白血球過低或肝功能不正常等而須停藥。生物製劑則能針對引起銀屑病的特定發炎因子,並加以抑制。由於屬針對性治療,生物製劑的療效較為顯著,安全性亦比傳統藥物高,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療效更持久。
親友同行助抒解壓力
曹國柱建議,「患者的親友雖無法分擔銀屑病引起的生理不適,但可透過各種方式幫助患者抒解壓力。」親友可在治療路上適時陪伴及協助患者,透過非敵對及批判性的模式與患者溝通,以聆聽取代責罵,避免責備其沒有按時服藥等,引導他們說出埋在心底的感受及想法,以助患者維持良好情緒,對其管理病情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