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後,全港累計約120萬人確診,不少患者即使轉陰後仍受長新冠困擾,其中最常見的症狀為咳嗽。有中醫師指出,Omicron康復者一般以內傷咳嗽為主,內傷咳嗽多為久病,易反覆發作,較難斷尾,提醒康復者應多注意飲食及保暖。
註冊中醫師李佩羲指,咳嗽與肺部關係密切,但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都可能引起咳嗽,「咳嗽的成因主要是由於肺氣不清,失於宣肅,肺氣上逆而成,可以分為外感及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是由於氣候突變,感染外邪而發病,病程較短;而內傷咳嗽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或者外感咳嗽未得到妥善治療而轉化為內傷咳嗽。」
了解患者體質
李佩羲稱,「從患者咳嗽的聲音大小、發作時間、乾咳或帶痰咳嗽、痰的顏色和氣味,可以判斷及了解患者的體質。」一般而言,晨起咳嗽陣發性加劇,咳嗽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黃昏或夜間加重,咳聲短促者多屬肺燥陰虛;平臥咳嗽加劇,持續伴氣喘,多為久咳致喘的虛寒證;痰白而稀薄屬風屬寒;痰黃而黏稠屬熱;痰白清稀帶泡屬虛屬寒;痰帶血絲多屬肺熱或陰虛。
內傷咳嗽為主
Omicron康復者一般以內傷咳嗽為主,李佩羲表示,常見有三種證型,第一種是痰濕蘊肺,患者的咳嗽症狀會反覆發作,早晨或進食後痰多,痰色白黏稠,痰出咳減,大便散爛,胃脹,胸悶,疲倦無精神,舌苔白膩及脈濡滑。「治法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常用中藥有陳皮、桔梗、茯苓、半夏等。」
第二種證型為痰熱鬱肺,症狀為咳嗽急促,喉嚨有痰聲,痰黃甚至綠,身熱,口乾,胸肋部在咳嗽時覺得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常用的中藥有貝母、黃芩、竹茹,痰如果呈黃綠色或有腥味時會加入魚腥草等清熱解毒藥材。而乾咳,痰少或不顯,或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口乾,夜間出汗,潮熱,手足心熱,舌尖紅少苔,脈細數,則屬於肺陰虧耗。常用於治療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玉竹、梨及五味子等。
忌食肥膩辛辣
李佩羲續指,「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容易反覆發作,病情較長。」提醒康復者在患病期間要注意飲食,包括慎食肥膩食品,以免礙脾助濕生痰,忌食辛辣動火食品,避免煙酒及接觸煙塵刺激,同時須特別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