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1-21 06:00:00

長者骨折 照顧有方

分享:
 (左起) 顏綸欣、鄭慧慈及瑪嘉烈醫院骨科顧問醫生蔡盛慶,認為「我做得到」計劃有助患者康復及自理。

(左起) 顏綸欣、鄭慧慈及瑪嘉烈醫院骨科顧問醫生蔡盛慶,認為「我做得到」計劃有助患者康復及自理。

長者隨年紀增長,發生脆性髖關節骨折的風險隨之上升,現時本港每年新增約10,000宗髖關節骨折個案,但大部分長者對自己自理能力掌握不足,家人或照顧者亦不清楚如何有效安全地協助病人活動,容易造成過分照顧,令病人因依賴照顧者而缺乏活動,引致「無為殘障」,加速機能衰退。


職業治療師向照顧者示範正確由輪椅轉移病人至床的方法,配合省力及防跌技巧。

職業治療師向照顧者示範正確由輪椅轉移病人至床的方法,配合省力及防跌技巧。

瑪嘉烈醫院職業治療部部門經理鄭慧慈表示,醫院去年3月開始推行「我做得到」計劃,針對60歲以上因髖關節骨折入院的病人,透過手術前後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估、加設「我的自理能力」標示圖、派發病人及照顧者教育小冊子、照顧者評估及訓練,以及按需要提供輔助器具使用及家居改裝建議5項措施,令病人及照顧者清楚知道其自理能力、照顧技巧,提供適當及安全的協助。

adblk6


自理能力標示圖
瑪嘉烈醫院職業治療部一級職業治療師顏綸欣指,「我的自理能力」標示圖用「紅綠燈」作設計概念,以紅、黃、綠三色以及圖像標示,讓病人、照顧者以及醫護人員了解病人的自理能力,而且標示會每日更新,病人可以得知自己康復進度及身體機能提升,從而更有自信做一些能力許可的活動,例如進食、穿衣、上落床等。


教育小冊子
顏綸欣續指,「了解病人自理能力同時,計劃亦提供圖文並茂的病人及照顧者教育小冊子,提早了解照顧者出院後的照顧計劃,並教授照顧技巧。」自計劃開始後6個月,院方檢視了127組病人及照顧者,95%病人能夠在術後3天內,在照顧者協助下離床參與自理活動;比較起初入院時,病人自我照顧及照顧者照顧病人的信心亦增加3倍以上。

積極嘗試自理活動
今年84歲的溫女士,去年8月因跌倒導致左邊股骨頸骨折,兒子黃先生帶同母親入院後,由醫護人員教授如何協助完成自理活動,他表示計劃令自己由完全不懂醫療,變得現時自己和母親都對康復知識「琅琅上口」。溫女士初時非常擔心自己能否重新走路,但在清楚知道自己的康復進度後,心情釋懷,也更積極嘗試自理活動。職業治療師家訪後建議加高家中坐廁以及床褥厚度,讓溫女士上落活動更方便,黃先生亦更放心協助母親的自理生活。

adblk7

擴展至其他病房
鄭慧慈表示,「很多照顧者對老人家入院會感到慌惶失惜,不知道如何幫助,經常出現不敢協助或過分協助的極端情況,甚至有家人因無信心照顧而將病人送往老人院舍,希望是次計劃可令病人和照顧者知道如何自理及協助自理,增加信心,亦令更多長者可留在家中被照顧。」計劃目前在綜合外科及老人病房推行,預計將來會推行至骨科及康復科,讓更多長者病人及照顧者受惠。


「我的自理能力」標示圖以「紅綠燈」概念設計。

「我的自理能力」標示圖以「紅綠燈」概念設計。

入App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

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