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女士們都愛穿短裙,但如雙腿出現靜脈曲張「樹根腳」的話,不單影響外觀,更有可能損害健康。血管外科專科醫生羅旭表示,「靜脈曲張不好好治理,皮下靜脈壓力增加,便有可能惡化至靜脈性腳部潰爛及出血,後果可以很嚴重。」
靜脈不像動脈可依靠心臟擴張收縮來維持血液循環;而須依靠瓣膜(Vein valves)讓下肢的血液對抗地心引力而向上回流,同時利用其開合避免血液在靜脈內向下逆流。羅旭解釋靜脈較多集中在腿部,當靜脈瓣膜異常,血液未能完全回流心臟,便會積聚在靜脈之內,初期會出現網狀靜脈或蜘蛛網紋,慢慢便會形成靜脈曲張。
不只是外觀問題
羅旭指,「隨靜脈曲張問題愈見嚴重,患者會感到腿部疼痛、很重。因足踝位置距離心臟最遠,站立太久便有明顯痛楚、出現水腫,更嚴重的情況會令患者出現腿部濕疹及膚色變深、皮膚變厚,甚至有潰瘍的情況。所以靜脈曲張不只是外觀問題,患者不容忽視,應盡早諮詢醫生尋求合適的治療。」
長期站立工作屬高危
靜脈曲張患者年紀愈大情況愈普遍,羅旭認為,「一般而言女性患者較多,雖然家族遺傳、年老、肥胖和懷孕都是其中病因,但更多是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士,如餐飲業、服務業、護士等需要站著工作的族群,特別容易患上靜脈曲張。」
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士,要定時轉換姿勢或走動,有助血液回流暢順;肥胖人士要好好控制體重,對於已出現初期症狀或想預防的人士,亦可諮詢醫生,商量是否需要穿著壓力襪和服用一些有助減少靜脈曲張不適症狀的藥物。羅旭續指,香港天氣炎熱及潮濕,未必所有病人都能長時間穿著壓力襪,而服用有五種黃酮類提取物的特效口服藥能有效改善疼痛和腫脹感等不適,亦可加快靜脈性潰瘍的愈合。
長者皮膚薄風險更高
羅旭分享一個臨床個案,病人是75歲的陳婆婆,大半年前經診斷患有靜脈曲張,初期處方藥物及壓力襪等較保守治療,情況有所好轉。惟到春至初夏,天氣潮濕,氣溫亦高,靜脈突出的位置更見痕癢,而長者皮膚較薄,一不小心就抓損了皮膚,隨之而來就變成靜脈性潰爛。「這時候陳婆婆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先透過超聲波檢查,確定其靜脈曲張形成的位置,在腿部開一個3毫米小切口,以微創手術方式插入導管再注入靜脈膠水堵塞靜脈曲張,這方法比以往移除整條有問題的靜脈手術風險較低,而且康復時間亦較快。手術愈早做,潰瘍痊愈的機會愈大。」
陳婆婆在手術後再配合有五種黃酮類提取物的靜脈曲張特效口服藥治療,3個月後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潰瘍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