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病人得悉自己患上癌症,都會十分擔心,怕日常飲食影響病情,因此會有以下想法:一定要吃得清淡。很多食物含有毒素或者激素,會刺激腫瘤變大因而戒口;甚至吃得很少,要「餓死」癌細胞。但其實這些謬誤不但無助病情,甚至影響治療效果。
臨床腫瘤科專科及香港國際醫療中心腫瘤科總監李智仁醫生指出,不論患者有沒有攝取足夠營養,癌細胞都比正常細胞「惡」,仍會攻擊身體組織和攝取養分,當患者熱量和蛋白質攝取不足,就會「入不敷支」,身體或須分解肌肉蛋白質作為能量,傷上加傷。
患者常見體重下跌
原來癌症患者體重下跌十分常見,有超過一半剛確診患者有此現象,李智仁表示,與消化系統相關、影響進食或食慾的癌症如口腔癌、鼻咽癌、大腸癌、胃癌和胰臟癌等較易理解,「此外,癌細胞會令身體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在長期發炎甚至發燒之下,會造成代謝機能紊亂,當分解快於合成就會使體重下降。與此同時,正常人士每日應吸收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質,但患者則需1.5克,故較難吸收足夠。口腔潰爛、嘔吐、食慾不振等治療副作用,亦可能影響患者體重;當然,因病而感抑鬱和焦慮也是體重變化的原因之一。」
影響存活率
李智仁進一步指出,如果體重下跌超過5%,或者BMI小於20同時體重下降超過2%,代表已出現肌肉持續流失情況,長遠或影響治療效果和存活率。較早前的一項研究發現,體重下跌癌症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比沒體重下跌的患者為短,例如乳癌分別為45星期和70星期,大腸癌為21星期和43星期。「另有研究分析亦顯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體重下降有明顯改善時,存活期顯著增加。」
營養介入治療
以一個60公斤的癌症患者計算,他每天需要1,500至1,800千卡路里,當中包括90克蛋白質。英國註冊營養師陳玉儀表示,蛋白質部分換算成肉類即需要13両,可是癌症患者常有味覺改變、食慾或進食分量減少問題,因此難以達到要求,「根據歐洲腸內外營養學會的癌症營養指引,如病人出現營養不足,營養師會因應患者處於治療前中後期,以及其個別情況而給予營養建議、針對病徵作出治療,又或提供口服醫學營養補充品,改善營養吸收,幫助維持體重。」
至於醫學營養補充品的選擇,應考慮「完全營養」產品,即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蛋、脂肪、維他命和礦物質,確保不會營養不足;另要選擇容量較小而能提供較高能量及蛋白質的醫學營養品,以提高營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