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一度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亦同時是第二號癌症殺手,2019年便導致2,174人死亡。然而,如果大腸癌能夠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若進入了第四期,則未必能夠根治,因此大腸癌的篩查十分重要,最理想是於息肉階段便發現及切除。
大便隱血測試未必找到息肉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表示,現時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一至兩年做一次大便隱血測試,若有懷疑則進一步照大腸鏡。可是大便隱血測試對大腸癌前身——息肉的靈敏度不高,小於1厘米息肉只有少於10%;而大腸鏡檢查前需要飲食配合,並飲用輕瀉劑「清腸」,相對不便。
在家採樣簡單方便
現時則有大腸癌自我採樣檢測技術可以選擇。糞便中含有由腸道脫落的細胞,從這些細胞中提取DNA之後,再檢測當中3個生物標記,就可以知道大腸癌及大腸息肉的風險,靈敏度分別達到接近90%及40%。市民取得檢測套裝後,只要在家自行採樣,並於網上登記交還樣本,等待數天便可取得報告,過程簡單而且可如常飲食。
免費檢測
在亞洲癌症研究與教育聯盟(ACARE)的推動下,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聯同華昇診斷中心合作推出「免費糞便大腸癌基因檢測」,名額300個,希望提升公眾關注大腸癌篩查。名額將優先給予高風險人士,有興趣者可到以下網站登記:https://colotectscreening.hk/ (10月5日開始接受登記)
預防有法
中環醫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朱尉瑩指,本港飲食西化,多吃紅肉、加工肉類、纖維攝取少、吸煙和飲的習慣,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若要預防就要從留意這幾方面。區兆基補充,大腸癌常見徵狀有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及便秘交替、大便後仍有便意、大便變幼、大便出血、體重下降、腹痛等,惟這些都屬大腸癌晚期徵狀,此時方求診或已太遲,宜50歲起開始定期檢測(有家族史或患有炎症性腸病者由40歲開始),及早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