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人口高齡化影響,台灣2018年已由高齡化社會轉為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是老人醫學與流行病學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在台灣,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全世界第九;近年來發現極高脆性骨折風險病人之骨折最為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
診斷骨質疏鬆 骨密度T值>-2.5也中招
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指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依據(1)臨床病史證實為低創傷性骨折或(2)依據骨密度T值≤-2.5來判定。而T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還合併有脊椎、髖部或遠端橈骨骨折則稱為嚴重性(或確定性)骨質疏鬆症,而當發生低創傷性骨折(如遠端橈骨、髖部,或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時候,即使骨密度T值>-2.5也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骨質三十多歲達到高峰
林希鼎主任表示,正常人的骨質從出生後慢慢增加,到三十多歲會達到高峰,然後維持穩定的平台。此時,若你的骨質能儲存較高的骨量,當然也能減少以後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身為女性直到停經期骨質開始慢慢下降,男性則從60歲以後慢慢減少,這是原發性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預防勝於治療 危險因子要當心
林希鼎主任說明,即使已發生第一次骨折,仍可有效防範第二次骨折的發生。防治骨質疏鬆症,應提高巔峰骨量、減少骨流失、預防跌倒、避免骨折。非藥物治療方面應確切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煙、戒酒、減少含咖啡因飲品與避免攝取過多鹽分,去除危險因子,攝取適量之鈣和維他命D,從事負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等,以改善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防範骨折。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