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0-10-08 04:30:00
日報

髖關節發育不全 愈早醫愈簡單

分享:

寶寶一出世,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而除了一系列的疫苗需要接種外,家長還要密切留意嬰兒的有否髖關節發育不全問題,最好是做篩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以避免日後關節受到破壞而需要換上人工關節。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專科醫生廖敬樂表示,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正常情況下股骨的球狀體應處於呈杯狀的髖臼內,「若有髖關節發育不全,嚴重者會有髖關節脫臼或半脫臼問題,情況較輕的,即髖臼相對較淺,球狀體與髖臼並非同軸旋轉,相對較難發現,但由於多了摩擦橫移,經年累月之下會對軟骨造成極大破壞。」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和情況持續惡化,會出現患肢縮短、行動困難、脊柱側彎、膝蓋和腳踝勞損,及早年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adblk6


勿長時間拉直雙腳
髖關節發育不全在香港的發病率約為0.1%,即每1,00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患上此症。而女性、臀產(出生時臀部先出)、頭一胎、有家族史、羊水較少、有馬蹄足或斜頸的嬰兒都屬高危族。廖敬樂補充,「除了先天原因,後天也有可能引致此症,印第安人和以前的日本發病率相當高,他們傳統文化是將嬰兒雙腳拉直再用布捲好;當日本在七十年代發起全國性運動,鼓吹不用此方法包嬰兒,發病率就立即大為下降。」


8周大為治療黃金期
治療髖關節發育不全,年紀愈小方法愈簡單,廖敬樂解釋,「如果在半歲前治療,嬰孩只須使用帕氏吊帶或者德國改良版的Tubingen Splint兩至三個月,將雙腿維持在打開狀態,此時股骨會最深入髖臼,可刺激髖臼生長得更深和更圓,研究發現8星期大或以下的嬰兒使用此法,治愈率超過九成。5歲前的患者,就要透過Pemberton髖臼成形手術,趁骨盆還有彈性的時候將髖臼拉深,令關節回復正常;若年紀已達十多歲或以上,幸而關節軟骨還有一定厚度,仍可透過截骨術將骨盆轉移至一個較受力的位置,延長關節壽命,不過手術難度不低。」值得一提是,須接受髖關節換骹手術的人士,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兒時漏診髖關節發育不全,故及早發現極為重要。

家長多加留意
作為家長,有甚麼可以做?廖敬樂建議家長為寶寶洗澡和換尿片時,可以觀察雙腳皮紋有否不對稱、長短腳、不正常的活動幅度、步姿不平衡等。由於此症未必為嬰孩帶來痛楚,若有懷疑應及早向兒科或骨科醫生求診,以照聲波檢查幫助斷症,「可惜香港未有為此症作超聲波篩查的安排,事實上有篩查的國家,因為此症而需要做手術的比率較低,如德國每1,000人只有0.016人要動手術。」

曾有兩歲半個案出現左髖脫臼、右髖臼不夠深的情況,手術後至今一年,活動能力回復正常,惟未可劇烈運動。

曾有兩歲半個案出現左髖脫臼、右髖臼不夠深的情況,手術後至今一年,活動能力回復正常,惟未可劇烈運動。

廖敬樂指愈早發現問題,治療愈簡單,由於香港未有全民篩查計劃,家長宜多加注意。

廖敬樂指愈早發現問題,治療愈簡單,由於香港未有全民篩查計劃,家長宜多加注意。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