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國界醫生提供圖片
烏克蘭戰事自2022年2月起全面升級,無國界醫生指戰事導致的醫療人道需求從未如此顯而易見,更多戰傷病人需要早期復康,即截肢後的物理治療;同時,需要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病人亦有所增加。
一半病人患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
為應對當地的醫療需求,無國界醫生在烏克蘭切爾卡瑟(Cherkasy)、敖德薩(Odesa)營運早期復康項目,為遭受暴力創傷者提供術後早期物理治療、心理健康支援和護理服務。在2023至2024年,組織一共治療了755名病人,去年需要術後護理的腿部截肢病人數目較前年增加10%。另外,在2024年,項目中有一半病人被診斷患有創傷後壓力症或抑鬱症。由於人們對於心理健康支援的需求顯著,組織同時在文尼察(Vinnytsia)營運一個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項目。
復原之路長達數年
烏克蘭戰事踏入第4年,無國界醫生在烏克蘭的項目總管馬切斯(Thomas Marchese)表示:「這場戰事的激烈程度絲毫未減,醫療人道需求只變得更為複雜。即使戰事在明天結束,數以千計的人仍需接受長達數年的長期物理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診症,而確保這種護理仰賴持續的人道承諾。」
目前,烏克蘭的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壓力。過去3年,無人機和導彈襲擊已成為日常,遠離前線超過1,000公里的城市亦曾遇襲。醫療設施與系統被迫在地堡及地下室運作以治療病人,並須面對能源基礎設施遇襲而導致經常斷電。有見及此,無國界醫生以救護車將病人從不勝負荷、靠近戰事前線的醫院,運送至位於烏克蘭中部和西部較具能力應對的醫療設施。過去3年,無國界醫生的救護車已轉移超過2.5萬名病人,當中逾半人身負暴力創傷。另外,患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癌症等長期病患者的轉診量大增,他們佔整體轉診個案的比例,由前年的24%增至去年的33%。
然而,恆常的炮擊和襲擊意味著無國界醫生團隊的行動得不到保障。很多長期病人年老且行動不便,在某些地區,人們開始住在地下室或地堡中以躲避猛烈炮火。馬切斯續說:「對於那些最脆弱的人群而言,安置到別處並非選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離開家園、重新開始生活,但持續衝突意味他們所獲的醫療護理經常被中斷。在無間斷的轟炸下,無國界醫生的醫療隊有時也無法前往某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