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17歲阿爾及利亞裔少年Nahel Merzouk駕車拒截查遭警員槍殺,引發連日騷亂,除了究責,憤怒的星火燎原,正反映社會存在結構性問題,更值得探討。專家指出,社會資源貧乏以及警察長期以來的執勤態度,都讓郊區青年感到不公與被剝削。
連日騷亂,示威者四出縱火、破壞,已造成很多公共設施、商戶和民眾財物損失,嚴重影響生活,引發居民不滿,不少人怒言:「憤怒可以理解,但違法行為不能接受。」
法國市郊結構性問題是甚麽?
巴黎市郊城市Clichy-sous-Bois於2005年兩名青年因逃避警員追捕觸電死亡,事件引發全國騷亂。今次是此事之後最嚴重的郊區騷亂,法國媒體開始分析,為何Nahel之死會迅速燃起巨大眾怒?青年如此容易受同輩和社交媒體煽動,反映出法國市郊社區的結構性問題何在?
著有《法國年輕世代》(Jeunesses françaises)等著作的社會學家特龍(Fabien Truong)接受《世界報》(Le Monde)專訪,指出示威者大多是和Nahel年齡相若的男性,他們如此激動的原因,就是「這個人很可能是我」。
警方盤查令青年不安
長期研究、走訪郊區年輕人的特龍表示,他們都有和警方爭吵、衝突的不快記憶,「在家門外令人不自在且重複的盤查令他們難堪,帶來壓力,長期以往,催生深層的憤恨」。特龍指,警察會假設青年在家附近徘徊,會有不正常舉動,遂要求他們自證清白,「懷疑的思維幾乎根深蒂固」。
特龍分析指,「他們與國家的關係向來沉痛,國家沒實現承諾。這一部分解釋了郊區居民的政治不滿,以及對公權力象徵的不信任。」
青年常經歷警察暴力
《世界報》另一篇分析訪問了數名郊區前線教師,了解這些「敏感學區」學生的經歷和想法。巴黎郊區理科老師齊拉茲(Chiraz)表示,郊區的青少年經常目睹警察盤查、搜身、謾罵、追捕與暴力糾紛,「警察暴力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覺得警察是種保護」,她和同事都觀察到「感到不公」的情緒。
特龍強調,年輕人拒絕盤查並逃離,不一定代表他們作惡,2005年的兩名青年最後證實沒有犯罪。
青年產生「虛無主義」思維
中學歷史科老師馬洛(Benjamin Marol)也觀察到學生對「警察的恐懼」,學生曾告訴他,「即使沒做錯事,看到警察就會逃跑」。
歷史科老師克萊爾(Claire)在最先爆發騷亂的巴黎市郊楠泰爾(Nanterre)執教,許多學生都認識Nahel。她感受到學生的絕望與憤怒,形成某種「虛無主義」的傾向。哲學家布魯克納(Pascal Bruckner)也向《費加洛報》(Le Figaro)指出,除了對法國政府不滿,郊區青年還出現了「要摧毀改善生活動力的虛無式幻覺」。
除了不信任警察,熱點地區的貧窮與資源缺乏也是結構性問題。齊拉茲指出,該地區的貧窮率接近40%,「缺乏公共服務,使他們感覺像被遺棄」。
青年力求活得安全
特龍亦指出,在這些地區,貧窮和不安全是事實,「因此這份怒火是政治的,來自於剝削與不公的共同經驗」,但「這些人不反對警察或政府,相反地,他們力求活在安全的環境裡」。
如何走出危機?
特龍強調,走出危機的方法之一,是警察改善對待郊區居民的態度,要能區分罪犯與一般居民,遵守法治,並提供公眾服務,不該把所有郊區青年都視為潛在罪犯。他指,「要更親民的警察,以針對性的行動與不同等級的施壓來建立公信力,但這需要社會整體改革才能達成」。
法國警察射殺拒載查的駕駛者,警方發言人說,去年就有13人喪命,今年,包括Nahel在內則有3人在類似情況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