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迎來「超級星期二」黨內初選後,現任81歲總統拜登和77歲前總統特朗普分別在各自黨內初選中進一步擴大優勢,其中特朗普黨內唯一主要對手黑利,已隨即宣布退選。今屆總統選舉如無意外將重演上屆由拜登對壘特朗普一幕。
今屆總統選舉初選開展至今,共和黨內所有主要參選者均已退選,民主黨的主要參選者,截至本港時間昨晚尚餘女作家威廉姆森(Marianne Williamson)在堅持中。對不少美國選民來說,拜登特朗普這兩位熟悉面孔恐怕均非滿意的總統候選人。多項民調顯示,逾半美國選民不想看到2020年選戰重演,其中路透社/益普索(Reuters/Ipsos)民調顯示,70%受訪者不希望拜登尋求連任,其中一半是民主黨人;56%受訪者不支持特朗普參選,其中約三分一是共和黨人。
非「選哪個好」而選「最不壞」
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和安全研究中心(CISSM)研究員拉姆齊(Clay Ramsay)表示,拜登和特朗普再對決,將令人們「愈來愈覺得美國政治體系並非為普羅大眾服務」(heighten the sense that the system isn’t working for ordinary people)。《經濟學人》一篇評論文章則說,今屆選舉是美國選民一場公投,然而不是投哪個好,而是選哪個「最不壞」。有選民直言「沒有選擇」是最令人沮喪的問題。
特朗普在上屆選舉失利後,支持者試圖推翻選舉結果,釀成「國會山莊騷亂」。捲土重來的他身陷多宗刑事訴訟案,包括涉嫌推翻上屆總統選舉結果、「掩口費案」以及「密件風波案」等。拜登的總統任期則始終受著通脹高企,以及一系列國內政策導致的低民望困擾;他在烏克蘭危機、以巴衝突等問題上的立場也在國內受到爭議。
民主共和兩黨各有盤算
那為何拜登和特朗普仍能在初選獨佔鰲頭?對民主黨而言,拜登是現任總統,現任總統尋求連任,是無風險的政治慣例,其執政優勢能助其掌握更多政治資源,這往往令黨內其他對手望而卻步。再者,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朗普,拜登在上屆曾擊敗過他,這對民主黨人來說是「最安全人選」。拜登此前公開表示,不是非選他不可,而是只有他「才能擊敗特朗普」。
對共和黨而言,特朗普執政期間以其反建制形象、民粹化言論以及在移民、貿易等議題上的保守政策,吸引大批反建制、保守派選民支持。近年來他支持者群體愈趨穩固,共和黨也趨向「特朗普化」,獲得特朗普背書或者「比特朗普還特朗普」,似乎有利無害。
兩黨狀況反映美國政黨政治兩極化困境。近年美國政治中的民粹化、極端化程度不斷加深,黨派尖銳對立,為反而反的「否決政治」(Vetocracy)成為常態。在這種政治生態下,候選人必須表現出強硬作風及鮮明的意識形態才「有運行」,這往往令願意合作、妥協的候選人難有勝算。
2400萬獨立人士
未准參與州內投票
另一問題是,美國的初選制度把部分獨立選民拒諸門外。據美聯社稱,今屆有22個州份的總統初選禁止獨立選民投票,為數約2,400萬人。他們在沒有作出選擇的情況下,最終被迫接受民主共和兩黨的提名人選。有選民表示:「獨立人士並沒有真正的發言權,這對國家來說有點悲哀。」
在初選階段,參加投票的註冊選民一般只有20%左右,而且多數州採取「贏者通吃」的方式,加上民主黨的「超級代表」(Superdelegate)制度,「超級代表」可以在推舉提名人的黨大會上,無視初選結果,投票給自己屬意的參選人,這難免更令人感到總統候選人是由兩黨「少數人」決定。
「金錢力量」限制出選人選
美國選舉另一重點是「金錢力量」。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撰文,指美國選戰採用的簡單多數制,加上由大眾參與初選,有利於極左或極右的參選人,「而金錢在美國選舉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可能導致競選過程被不同的利益集團控制,透過資助競選來挑選「政治代理人」,協助其贏得選戰,等待在未來收成。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10月的民調顯示,85%美國人認同「政治競選成本令好人很難競選公職」(the cost of political campaigns makes it hard for good people to run for office);另有72%受訪者認為,「應該為個人及機構(在選戰中)可花的金錢設定上限」,當中包括意識形態,以及年齡、性別、種族不同的人士,可見把金錢與政治脫鈎,是當地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