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女王國葬結束,為期10天的公眾哀悼亦完結。英國官員公布自上周三晚至周一清晨,有超過25萬人日夜排隊進入西敏廳瞻仰女王靈柩,民眾一般排隊十多小時,最高紀錄是17小時。周一國葬儀式則估計全球41億人觀看,超過1985年埃塞俄比亞饑荒籌款音樂會,以及1981年英國王儲查理斯與戴安娜的世紀婚禮。
倫敦的國葬儀式結束後,女王靈柩運到其長眠地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舉行下葬儀式,約800人出席,包括英王查理斯三世等王室成員、英國政要和英聯邦國家領袖,以及服務女王的王室職員。儀式中包括具象徵的「折杖」儀式(Breaking of the wand),這是自女王父親喬治六世於1952年去世後再次進行;女王第八任兼最後一任宮務大臣帕克勛爵將「宮中之杖」折斷,並放於靈柩上,象徵自己為女王的服務正式結束、並代表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時代結束。宮中之杖是宮廷大臣用來「告誡宮裡的人」,若他們太粗魯或表現不尊重,就會用這支杖敲打他們以示警告。

女王的下葬禮在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舉行,(右起)王儲威廉與妻兒及弟弟亨利王子夫婦等王室成員出席。(路透社)

女王最後一任宮務大臣帕克勛爵將「宮中之杖」折斷,象徵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時代結束。(美聯社)

移靈隊伍向溫莎堡邁進,大道兩旁擠滿民眾。(路透社)

女王靈柩經過,愛駒一旁送別,馬鞍上放有女王騎馬時所戴的頭巾。(美聯社)

女王所養的哥基犬與主人道別。 (美聯社)
長伴丈夫父母妹妹身旁
將王冠和王杖等從靈柩上移除等儀式過後,女王遺體徐徐下降,透過升降系統運至教堂地底,再送到聖喬治教堂旁的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王室成員舉行私人儀式與女王最後道別,而女王與丈夫菲臘親王和父母靈柩,以及妹妹瑪嘉烈公主的骨灰同葬該處。文化大臣唐萃蘭昨受訪時透露,超過25萬人經過國會到西敏廳向女王靈柩作最後致敬,實際人數仍有待確定。報道指,周一清晨6時30分公眾瞻仰結束前,最後一名婦人排了兩次隊,當天首次見女王靈柩是清晨1時15分,但覺一次不夠遂再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