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去旅行的機會,可能越來越珍貴,亦較難大夥兒一起成行。你又有否考慮過踏上一個人的旅程?嘗試自行擬訂目標及安排行程時,評估自己的能力,作最好的準備,也做最壞的打算。而最重要的是在獨自面對挑戰、忐忑與恐懼的過程中,把握機會調教你自己。
文章及圖片:香港世界宣明會
Tinny是一名護士,平日工作繁忙,大家放假的日子,她都要上班。所以,她已經習慣踏上一個人的旅程。早在七、八年前,她便為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因為她踏入職場之後,便開始在宣明會助養兒童,所以,一有空便會去探訪他們,至今已經到過斯里蘭卡、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和孟加拉。
隨機應變 改動行程
她計劃的行程很緊湊,整個旅程只是3到4天,探了孩子第二天就會離開。「因為我獨自去偏遠地方,家人擔心我的安全,所以我會速去速回。」Tinny說探訪絕非去旅遊,因為所到之處一般都十分偏遠,令身體吃苦,她曾因坐長途車而嘔吐,水土不服以致腹瀉。雖然一點都不容易,但她認為每一次旅程都有所得著,也會思考下一次怎樣會做得好些,譬如安排上是要選擇可靠的航空公司。「那次去柬埔寨,到了越南要轉機,才發現航班突然被取消了,要臨時另外買機票。」
還有去年2月到孟加拉,回程時真的驚險萬分。「幸好是宣明會同事送我到機場,他們打聽知道本來在我航班之前的那班飛機也延誤了,而且還有空位,馬上為我安排。但由於預算的轉機時間太緊迫,所以,我在曼谷機場無論來回程都是要用跑的,喘著氣登機。」這一次經驗令Tinny留意到自己的體力問題,決定修正往後的行程編排。
Tinny形容自己的探訪內容是固定的,好像她探訪第一個助養的斯里蘭卡男孩時,便開始教他砌積木,他不太懂玩,但一年多後再次去探訪他時,男孩已經懂得主動把應該用的那一塊積木遞給她,她親眼看見孩子的進步;還有的是關係的躍進,「再去探訪時,他會主動走過來,又拿餅乾放在我手中,我很感動呢!」
另一個固定的行程是參觀學校。「因為教育很重要!同事會捐出一些物資,我也會去購買一部分。探訪學校時,送給學生,我總是帶著助養孩子一起去,希望有一天他們有能力時,也會幫助別人。」
我們也希望成為一個「Better Me」,而Tinny在一次又一次探訪旅程中,讓自己慢慢地成長。你可能自覺沒有勇氣與能力去展開一個人的旅程,但這可能正是調教你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