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N專文探討本港反修例運動文宣。(互聯網)

CNN指,be water是不少反修例示威文宣的主旨。(互聯網)

CNN稱,有文宣以中式日曆設計,宣傳罷工行動。(互聯網)

CNN留意到有文宣採用「賓果卡」設計,諷刺特首講話無新意。(互聯網)

有文宣模仿地鐵標示,戲謔元朗白衣人打人惡行,給示威者苦中作樂。(互聯網)

有文宣描畫了社會各界人士,力挺「黃雨褸人」,跟一雙大拳頭拔河。(互聯網)

有文宣以英文就「香港故障待修」,向旅客致歉。(互聯網)

有文宣則呼籲各界「不離不棄」。(互聯網)
本港的反修例示威持續了逾兩個月,仍毫無退卻跡象,示威者無論體力或精神上,都難免有疲累之時,在鍵盤前默默創作的宣傳文宣,除了為示威者提供資訊,亦給予了作用無可估計的鼓勵,形形式式的設計吸引了外媒眼球。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網站一篇報道,讚賞本港反修例的文宣,支撐著這場運動(underpinning the movement),指其鼓舞了示威者,並助抒發情緒(inspires and, at times, offers light relief)。
「be water」是重要主題
報道指,本港的政治藝術,由設計及傳播方法均別樹一格,指橫額不只在道路展示,還透過藍牙、Wi-Fi及蘋果手機iOS的AirDrop功能等,直接發送給民眾,用以宣傳未來的遊行示威、抨擊政府,又或團結示威者。CNN了解到,其中一個文宣重點是李小龍的名句「be water」(如水),指示威者講求流動及靈活走位,策略與2014年傘運只在一處地方(金鐘)紮營反政府,大相逕庭。
CNN又舉了多個凸顯文宣創意的例子,包括用中式日曆設計,鼓勵民眾於8月5日罷工,指最終當日的「廣泛示威……令香港停擺」(the widespread strikes……brought Hong Kong to a standstill);另有人設計出名為「林鄭錄音機」的「賓果卡」(Bingo card),諷刺特首林鄭月娥講話內容重覆、空泛。
報道並稱,不少反修例文宣,採用了日本動漫及荷李活超級英雄電影風格,對年輕人尤為吸引;而過去發生在美國、南韓、烏克蘭等地的社會運動,甚至法國大革命等,亦有不少文宣借用。
欣賞香港「獨特的幽默感」
報道特別提及「香港獨特的幽默感」(Hong Kong's unique sense of humor),指早前曾有文宣號召民眾前往元朗,悼念中國前總理李鵬——但其實示威者並不支持李鵬;另有人把港鐵「小心空隙」(Please mind the gap)的標語,改成「請小心元朗暴徒」(Please mind the thug),諷刺元朗7.21白衫人打人暴行。CNN訪問了一位名叫Sarah的示威者,她說︰「這種幽默受歡迎,皆因社會狀況令太多人憤慨」,她最欣賞的文宣,則是一幅描畫社會不同人士,站在一位黃雨衣人身後,與他合力跟一雙大拳頭拔河的海報。
CNN認為,反修例文宣由創作、分發,以至海報設計在網上討論區投票挑選等運作模式,與抗爭無領袖、無大台的本質呼應。該台訪問了本港視覺藝術家兼社運人士黃國才(Kacey Wong),他認為本港文宣海報創作速度之高,反映出社會的連繫力,「很多香港孩子都接受過設計訓練、電腦技巧嫻熟,Photoshop及其他設計工具,他們小學已學了」,「而在香港,出版的速度快、成本低,早上傳送檔案、下午已可出版」。
「連儂牆把社會心聲連繫」
CNN又注意到,本港各區的連儂牆,亦呼應了「be water」(如水)的策略,把民眾聲音流遍各區,讓社會各階層可見。黃國才表示︰「我們年過五十的年長一輩,並不是那麼容易連繫,我們也有些完全沒有參與運動的年輕人,是以分布於社區的連儂牆,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去宣揚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在手機或電腦上,因屏幕限制,我們通常只能一次看一個影象,但當你人在連儂牆,那是一整條隧道,一個包圍你的實體空間。你一下子看到了所有聲音,就像你的內在聲音,全都寫到了牆上,你不會再感到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