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6-26 06:00:00

【專訪】歷五分一世紀  不容「髮絲裂紋」 青馬大橋首進行大維修

分享:

97年青馬大橋通車前,綻放的瀑布煙花令港人回味,廿年過去,大橋的行車量激增,負責維修的路政署不時監察大橋健康狀況,即使出現幼如髮絲、少於0.2毫米的裂紋(Hair crack),亦一絲不苟。署方透露,正為大橋進行廿年來首次大型維修,為主纜髹上新漆,料需數年才完成。
文、攝:黃嘉儀 莊振邦

2,160米長的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行車及鐵路並用的懸索吊橋,設計壽命長達120年。「照顧」大橋8年的路政署橋樑及結構部高級工程師洪國民稱,大橋臨海,面對鋼結構銹蝕、石屎因天氣而冷縮熱脹的挑戰,每周、每月均有專人檢查結構安全,惟「歲月都會令到佢有損耗」,其中主纜及吊索已進行大修,髹上抗銹蝕及更具彈性的新漆,使其更耐用。他解釋,大修並不涉及「封橋」,在未來數年會分階段進行。


抓緊「黃金兩小時」換構件
1997年與去年青嶼幹線(即青馬大橋及汲水門大橋)的日均交通量,分別為9,227架次及87,764架次,即19年間累積增長8.5倍,橋面繁忙,橋下隧道亦然,因為要供機鐵行駛。洪國民憶述,大橋早於2012年曾大規模更換支座構件,需升高大橋少於6毫米,以取出及拆除部件,而為免影響機鐵行車,維修團隊只可把握每日凌晨二時半收車後的兩小時進行,洪坦言,即使事前為工序做好計劃及測試,「最恐怖係當日正式做同你諗嘅唔係咁樣」,團隊在橋底隧道的維修「人山人海」,氣氛亦相當緊張。

大橋除了會「升高」,同樣經得起天氣考驗。另一高級工程師鍾伯恒解釋,大橋不可能固定在支座「不動」,故在建成前已預留彈性,容許水平最多可擺動4米,垂直可擺動6米,其中錄得最大的水平擺幅是99年颱風約克襲港時,曾有0.7米的移動。而在颱風吹襲期間,橋樑健康監察系統會實時記錄數據,萬一大橋出現異常時可迅速應變。

adblk6
鍾伯恒(左)及洪國民(右)。 工程人員檢查主纜。(路政署提供) 大橋部分位置已髹上新油。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