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自2015年起展開「廁所革命」,提升公廁質素,2017年更將廁所革命延伸至農村,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惟新華社報道指,安徽、河南的農村廁所改造計劃虎頭蛇尾,部分無接駁自來水或水壓太細,導致沖廁不便,部分更地基不穩,甚至化糞桶鬆脫,令大部分農戶都拒絕使用新廁所。
報道指,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前往安徽肥東縣石塘鎮紅光社區抽查十多戶去年完成改造的廁所,結果發現無一戶人使用。有村民投訴,新廁所無自來水,每次沖廁都要自行舀水,十分麻煩。部分新廁所則有出糞口損毀、化糞池糞格隔板變形、化糞池檢查口被石屎封死及雨水滲入化糞池等問題,導致新廁所及化糞池無法使用或清潔。
檢查組又去到河南開封祥符區、通許縣及尉氏縣等地明查暗訪,發現部分今年才完成改造的新廁所問題多多,例如地底化糞桶「浮」出地面,廁所地基不穩導致地面高低不平,以及沖水水壓太細導致廁所易塞等。有村民直言,化糞桶之所以浮起,是因為村委會委託村民安裝,安裝方法不專業;部分村民則拆走化糞桶,自資建石屎化糞池。還有村民批評,新廁所用化糞桶,抽一次糞要人民幣30元,1個月最少抽3次,與傳統農村旱廁相比,「費錢費事」。
報道提到,有村官向檢查組直認,「廁所改造是上邊要求的,應付過去就妥啦」、「好賴改改就行了」,而檢查組亦直言,不止安徽和河南,山東、甘肅及天津等地農村新廁所無法使用或村民拒用的情況普遍,形容「這個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直接關係著農村廁所革命的成敗」。檢查組建議,當局改造廁所時要尊重村民意願及習慣,同時加強品質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