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健(左)和楊浩泉指,收集的加熱煙及電子煙煙彈裝滿兩個容器。(蘇文傑攝)
政府擬分階段推出「控煙十招」,包括禁止管有電子煙等另類煙草產品、禁止加味煙等。醫衛局最快月底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部分措施最快今年下半年生效。有關注煙民權益團體指政府忽視市民、旅客對另類煙需求,指「一刀切」安排或會打擊遊客來港意欲,並認為若因嚴厲控煙政策,或令訪港旅客人次減兩成,令本地生產總值(GDP)跌0.5%,並助長私煙市場,影響稅收。
關注煙民權益組織「煙語之聲」3月26至30日安排義工在尖沙咀、旺角、中環蘭桂坊等地區收集逾500名市民用過的傳統煙煙頭、加熱煙及電子煙煙彈,其中傳統煙煙頭裝滿一個1.8公升容器,而另類煙煙彈則裝滿2個容器。「煙語之聲」發言人楊浩泉認為政府嚴重低估另類煙煙民數量;指政府所掌握的相關使用率有誤,或令政府流失巨額潛在稅收。據政府公布應課稅品稅項資料,2024/25年度的煙草稅稅收為38億元,組織指按使用量推算,另類吸煙產品潛在稅收達76億元。
除稅收減少,組織亦認為控煙措施會影響旅客;會上播放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預錄片段,他指,去年訪港旅客達4,450萬人次,內地旅客佔76%,以內地約三分一煙民比例計,約1,000萬旅客有吸煙習慣,政府應考慮控煙對旅客的影響。
經濟學家徐家健則指,旅發局數字顯示2023年旅遊業佔香港GDP2.6%,約778億元。他認為,嚴厲的控煙會令訪港旅客人次減兩成,致GDP減約150億元,對香港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他又指,各項福利開支「縮水」,節省不足40億元,但香港兩次大幅加煙稅已使政府煙稅大減逾40億元,認為只要政府將煙稅下調至2022年加稅前水平,並將另類煙納入規管及徵稅,可打擊非法私煙市場及提高煙稅收入。
政府回應旅客3年前已禁攜來港
就控煙措施會影響旅客來港意欲,醫衛局上周曾回應指,早於3年前,旅客已不可攜帶另類煙來港,或在港購買另類煙。自有關禁令實施以來,本港旅遊業不但無受影響,去年旅客人數更已回復至疫情前水平,而經陸路邊境管制站的旅客人數更超越疫情前水平。泰國和新加坡也已禁止另類煙,並不見其旅客數字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