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有套電影叫《天倫》,裏面有首插曲,
部分歌詞我覺得跟我的身世很貼切:
人皆有父,翳我獨無?
人皆有母,翳我獨無?
白雲悠悠,江水東流;
小鳥歸去已無巢,兒欲歸去已無舟。
何處覓源頭,何處覓源頭。
圖文:國際培幼會前受助人/方碧玉
兒欲歸去已無舟
為何我有這樣大的感觸呢?我叫李金蓮,過去幾十年都是用這名字,但原來我本姓方名碧玉,親生父母是內地北方人,當年為避戰亂逃難到香港。無奈在香港舉目無親,人生路不熟,言語亦不通。戰後初期香港百廢待興,工商業非常落後,父母眼見生活不保,惟有忍痛把襁褓中的嬰兒(當時我只有三個月大)送給一個李姓家庭,即我的養父母,希望我仍有一線生機。
從此,我就成為了李家的一分子,養父母亦從未隱瞞我的身世。親生父母則去了上海生活,自此我們再沒有重逢!
艱苦童年時
看來我真命苦,因養父母皆文盲,養母是二奶,養父長期只做散工糊口,收入不穩定,又要養兩頭家,一個月只回來幾天看望我們。當時婆婆68歲,弟弟只有7歲,有甚麼事發生真的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由於媽媽要照顧我們,不能外出工作,一家四口(不計爸爸)只能在家做些家庭手工業如穿膠花、穿珠鏈、為玩具上色、釘膠片衫等等,賺些微薄的生活費過活。如遇到較大的經濟問題時,便要厚顏向鄰居或士多賒借過日。當時媽媽對我說:「沒有錢就不要讀書了!」現在回想起來,她應承受著很大的生活壓力,但我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只怪她常打我駡我。1962年強颱風温黛襲港,雖未至家破人亡,但我們簡陋的房屋被吹毁,衣食都成問題,哪敢奢望還能讀書呢?幸好天無絕人之路,當時我正讀三年級,在小學校長的引薦下得到國際培幼會的幫助,成為助養兒童,改變了以後幾年的生活。
契爺助我渡過艱難歲月
我有16位契爺,他們是美國軍人,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科特蘭空軍基地駐守。他們曾寄給我一張由空軍基地印發的舊報章,談及助養我的經歷。到現在,我還保留這份珍貴的「文獻」。契爺們也曾寄過一張合照給我,他們英姿颯颯,可惜我養母逝世之後,那僅有的相片亦一同消失了。
我與16位契爺從未見過面,但他們仍願意無私、無償地幫助我,讓我很感動。那段日子我們一家收入每月只有港幣20多元,幸好得到契爺港幣45元的資助,加上培幼會不時分派生活必需品,一家生活才得以改善,亦因為媽媽擔子輕了,我和弟弟能夠繼續上學,也有錢交租。
記得受助期間,有段日子我患上貧血,培幼會安排醫生免費為我治療,定期打針,很快便痊癒了。有了培幼會的幫助,我們雖未至於脫困,但亦讓我平穩地度過那幾年的時光,順利完成小學課程。
由於我只有小學程度,和契爺們溝通確有困難,只能每月寫一封信閒話家常,告訴他們我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小片段。小學畢業後,我便到工廠工作幫補家計,培幼會的資助亦完結。
心懷感恩 讓愛相傳
在這一生中,我先要感激我的養父母,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在貧困的日子裏,他們仍願意收留我這「孤兒」,把我養大;其次要感激16位契爺的助養,在最黑暗的時刻帶給我希望,真心感謝他們!
為傳承契爺們助人的精神,我如今透過培幼會助養了一名小孩,小女兒因受了我的影響,亦助養了一名女孩。希望這份助人精神,能夠代代相傳。
幫助貧困小孩
透過培幼會「助養兒童計劃」,只需每天8元便可幫助貧困小孩改善生活,接受教育及實踐理想,使他們有能力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此外,一班前受助人於《千里恩情》(下圖)一書中親自執筆分享和契爺媽的點滴,盡訢恩情。《千》書將於書展出售,善款用於支持培幼會在發展中國家推行扶貧發展的工作。
查詢:3405 5305/即時助養:www.plan.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