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黃立己、行政總裁高拔陞、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張偉文。(陳詠琳攝)
急症室經常會運送患者「上房」,氣喘患者在等候期間或須用到氧氣瓶,但若病人等候時間太長瓶中氧氣耗盡,就需自行提示醫護人員準備新的氧氣瓶,或在數分鐘內「無氧吸」。醫管局近年引入智能氧氣瓶,透過聲音和視覺警告信號,提示醫護人員監測、適當調整和及時準備更換設備,保障病人安全。現已用於醫管局非緊急救護車運送服務,提升運送病人程序的安全,並計劃在年底前推展至所有醫管局服務。
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介紹,智能氧氣瓶設有屏幕,會顯示剩餘氧氣的可用時間,並適時發出聲響,提示醫護人員及時準備新的氧氣瓶;當氣體流量與設定不符、運作溫度異常,或醫護人員調整氣體流量後無打開氣瓶閥門等,均會發出提示。他相信智能氧氣瓶適用於需要精確氧氣治療的病患,及需要頻繁移動的醫療場景,提高病人在轉院、轉病房期間的安全。

手帶配備急症室地理圍欄定位系統。
佩戴手帶病人靠近急症室大門會發警號
此外,醫管局亦從前年開始,陸續裝設急症室地理圍欄定位系統,判斷未回應應診通知的病人是否仍在急症室範圍內。黃立己表示,患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症等高風險病人會獲發手帶,當佩戴手帶的病人走近急症室大門時,系統就似店舖大門安裝的防盜器,發出警號,讓職員及時阻止高風險病人離開。
他續指,中央控制台也可檢視已佩戴手帶的病人數目,避免病人無意識離開急症室範圍,須警察協助尋回走失的患者,並提高患者安全;預計所有急症室將於今年底前完成安裝,全面投入使用。
包括智能氧氣瓶及圍欄系統,醫管局正引進6項科技措施、並建構「安全文化」,盼透過一系列措施,加強監察急症室及病房內患者的情況,減低人為錯誤的風險,提高護理程序的安全標準,提升病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