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12-01 06:00:00

{觀察} 談中史必修之二:中史科價值何在

分享:

要說教育局重新將中史科訂立為獨立必修科,其實真有點咎由自取。直至90年代末,絕大部分中學普遍一星期或一個Cycle都會有兩堂中史課。然而往後由於校長和家長都希望能盡量增加英數主科的課時,因而就將腦筋動到了中史科等術科上面。雖然教育局聲稱目前有近九成中學開辦中史科,但通常已被合併在綜合人文科之中,教學時間可以低至原先的三分之一。現在繞了一大個圈,又重新回到中史科必修之路上,我想無論抱持怎樣的心態,都應該藉此機會認真反思一下讀中史的意義何在。

有團體建議高中亦設不需考試的中史科。

有團體建議高中亦設不需考試的中史科。

有趣的是,最初對中史重新在初中成獨立必修科,建制與泛民的立場和現在是相反的。在國民教育科爭議之前,以張文光、司徒華為首的支(聯會)教(協)民(主黨)一直認同中史科起著認識祖國、提升身份認同、多了解中港關係發展等正面作用,問題只在於究竟能否將六四等課題加入課程當中而已。至國民教育爭議期間,泛民主派亦有聲音建議以中國歷史科代替國民教育科,激進民主派黃毓民更指教育局長期不重視中史科,「令年輕一代居然連國家歷史亦一知半解,消滅中國歷史文化,是真正的『賣國賊』」;反倒是建制派議員一直以來都對中史獨立成科興趣缺缺。

一直到反國教、港獨思潮興起等事件過後,政府終於「從善如流」,將中史重新認定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而在表決〈規定將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無約束力議案的時候,整個立場就戲劇性地逆轉過來:建制派不單全力贊成,甚至還堅持要有確實執行限期;相反泛民竟推翻自己過往立場,一致投反對票之餘,就連投棄權票的鄭松泰議員竟也受泛民支持者聲討──無論從何種立場來看,一個教育、學術上的決定竟變成政治角力場所,實在可悲。

客觀而言,多認識國家的歷史傳承與文化,的確是能提升對中國的歸屬感,甚至培養出愛國情操;但我想就算是港獨派,都不應以此來否定這個學科的存在。因為追尋自己身份的來源,自身文明文化的發展脈絡,從來都是人類的天性,而這也是為何在大多數國家,自國歷史都是學校必修的內容之一。而即使退一步而言,有本土派指香港的歷史教育應以香港史為本位,但其實「香港」這個地域概念是去到很後期才成型,而要了解香港,避開認識中國歷史發展在根本上也是不可能。

然而我想更大的問題是,太多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都以為,中史教育只是一種背誦教材、是一種愛國教育,卻忘記了中史其實有太多用途。我們都曾聽司馬遷說過「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和魏徵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然高登仔亦常傳誦《機動戰士高達》阿寶經典對白:「為何人類總要重複相同的錯誤」(註),但即使是這樣諷刺的一句說話,其實都是歷史的教訓。

adblk6


歷史是由勝者編寫
更進一步,當你認識中史愈深,愈能體會得到「歷史是由勝者編纂而成」這一句意思。很多熟讀中史的人,即使在短時間內轉變不同的立場卻未被人察覺,原因就是他們充分了解中史中,不同立場的人都有自己一套說法和正義。歷史學訓練讓我們擅於分析事物的本質,以及懂得如何借助掌握的材料去鞏固自己的立場。所以很多人以為喜愛中史的人通常比較死板、依書直說而不懂變通,但熟讀中史的人最能洞悉謊言,因此也最懂如何讓謊言不被洞察;甚至只要你不拘泥是非對錯,懂得如何將對自己有利和不利內容取捨,那無論你站在那一邊,最後總能說服別人你是對的。

當然,這裡不是說因為我們要成為詭辯家、陰謀家所以要讀中史,但太多人忘記了,我們標榜在其他科目學到的分析批判、邏輯思維、甚至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其實中史科同樣可以。問題關鍵從來只有一個:在我聽過所有討厭或批判中史科的學生個案中,100%都是和老師的教學有關。雖說中史獨立成必修科的時間表、課時與課綱的設計全都是由教育局決定,但實際在前線教學的,還是老師本身。但正如我在〈中史死結非在政治〉提及,太多中史科老師只以教完進度、而非引起學生興趣為首要教學目標;為了方便批改評分,設定了死板的評分標準,更變相鼓勵背誦。

記得以前曾有一則新聞,說教育局在中史科調整課程時刪掉了武則天一章,因此有中史科老師就與學生共同搜集資料,向教育局遞交抗議信,指刪除武則天有輕視女性在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之嫌云云。先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促使學生自行在中國歷史中為自己的立場進行申辯,比起記得多少史實、答對多少填充題都重要得太多了。問題是這種優秀的中史老師只屬少數,在沒有「痛定思痛」將中史教學法徹底改革的決心前,學生也只能祈求遇上他們。好消息是,一日中史科仍是死氣沉沉的話,就算要進行「洗腦」,也只會事倍功半。


(註):https://goo.gl/5zuQ43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