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華豐奪命火,對身為元朗區防火委員會委員、博愛醫院甲辰年第七十五屆董事局主席的周駿達Danny來說,特別記憶猶新。「我連同其他總理與職員,當晚趕往梁顯利社區中心探望災民,向死傷者家庭提供恩恤與援助金,解燃眉之急。」他慨嘆發達城市如香港,卻因樓宇老舊欠缺防火措施而接連導致火災,令人痛心。「市區唐樓劏房密集、走火通道形同虛設。雖然居住環境惡劣,仍有不少貧苦大眾棲身,反映基層住屋需要迫在眉睫。」關注房屋事務的他,近日邀請華姐參觀由博愛醫院營運,位於錦上路的過渡性房屋「博愛江夏圍村」。Danny細訴如何協助基層安居,再凝聚社區力量守望相助,「養老育幼的功能便會在社群自然滋長,體現『博施濟眾‧慈善仁愛』的精神。」
江夏圍村的社區情懷
今年博愛醫院服務本港105年,由昔日鄉紳先賢籌辦,唯一服務新界的醫院,變成現時不止中醫施藥,更從教育、安老、青少年服務等惠澤香港,善業跨越世紀,而且規模日益壯大。Danny指博愛醫院特別關注基層住屋問題,近年回應社會訴求,協助政府興建與營運過渡性房屋,如去年正式入伙的博愛江夏圍村,以及預計今年第三季入伙、位於坪輋的博愛昇平村。「約30萬個家庭排隊『上樓』公屋,輪候冊長達5.7年!期間需負擔高昂租金及居於不適切環境,如全港約有逾21萬人居住在劏房,近19%更為18歲或以下,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他表示境況激發博愛醫院營運過渡性房屋的決心,由熟悉社區配套的他們紓緩樽頸。
他續指博愛江夏圍村建有8幢4層平房,連冷氣機與熱水爐,共提供1,998個單位,可容納最多約6,000人居住,至今入住率已超過90%。「項目毗鄰港鐵錦上路站,而村內綜合醫療中心、長者服務中心、家庭發展中心及資訊科技資源中心等都是由博愛醫院管理,又邀請社企於村內開設2間社區飯堂和1間超市營運,提供一站式服務。」Danny認為江夏圍村具備緊密的社區羈絆特性,很快已凝聚街坊鄰里互相幫助,且與服務大樓的職員,甚至管理員混熟,打成一片。「小朋友有家庭託管,仲有IT資源中心方便他們做功課;老友記喜歡在空氣清新的公園晨運;到長者服務中心消遣、參加工作坊兼做日常健康監察;診所又有博愛醫院的中醫師輪流駐診,聽說他們的針灸治療相當受歡迎!」他又憶述,「去年中秋在這裡舉行花燈晚會,我都有份出席。夜晚露天廣場張燈結綵,仲邀請歌手大唱金曲,我們還邀請商界伙伴及其他友好團體參與,好有氣氛和人情味。」
社區協同效應 延續昇平村
由博愛醫院全力經營的江夏圍村取得社會認同,Danny認為憑藉博愛長久以來札根社區的經驗,「明白要連繫社區,需要提供甚麼服務,亦提供『舞台』讓同事發揮所長。」他表示經營心得可借鑑即將入伙的博愛昇平村。「位於打鼓嶺坪輋路昇平學校舊址所在,將提供601個單位,約1,000人受惠。雖然社區規模較小,但仍會在村內的兩座綜合服務大樓,提供便利店、社區餐廳、活動室、多用途戶外廣場及長者日間中心等基本生活配套。」他指現時申請入住反應熱烈,估計屆時社區鄰里之間會更親密,更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博愛昇平村詳情可瀏覽:https://singping.pokoi.org.hk/ )
關愛共融 全力發展安老和青年事務
隨著社會結構不斷變化,Danny認為耆康護老和青年事務將會是博愛醫院未來的重要工作。「香港老齡化問題加劇,社區對安老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將於屯門藍地10萬呎土地建設全港最大安老院舍『博愛醫院屯門藍地長者護理及護養安老院舍』,目標於2027年3月正式投入服務,可提供1,434個長者護養及護理宿位,照顧不同程度體弱長者的需要。」院舍屆時運用樂齡科技加入智慧安老元素,如全5G覆蓋基建、院舍護理管理及智慧藥物管理系統等,提升運作效率,「令長者無憂無慮與豐盛晚年生活的安老院舍。」他預告將於今年8至9月率團到訪新加坡考察當地智慧養老經驗與做法;又宣布聯同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合作,落實「臨床實習培訓」,讓護理學系學生於旗下多間長者中心及安老院舍,以及未來藍地長者護理及護養安老院舍任職,累積臨床護理經驗。
關於青少年,Danny強調他們是未來香港的棟樑,必須提供舞台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自2014年起我們舉辦全港『博愛好聲音』青少年歌唱比賽,今年活動已踏入第九屆,我們與元朗民政事務處合辦,並獲社區參與計劃撥款提升活動規模,最終共有近600隊報名參加,反應熱烈。」他又提到「博愛青年發展基金」培養青少年多元發展,包括藝術、運動培訓、職志發展及義工領袖訓練等。Danny還特別提到大灣區交流,讓青年親身了解內地發展及就業機遇。「去年我們便首辦『大灣區KOL交流團』,安排青年參觀影視後製基地與直播電商產業園等,增廣見聞。」他表示未來博愛醫院會繼續抓緊機遇,與國家接軌之餘,亦貼合香港需要提供各種服務,延續博愛精神。
後記:陳錦富的故事 由受惠戶變成支援社區的全職員工
博愛醫院關注社區需要,將支援轉化為力量再回饋社區。訪問當日管理長者服務中心的陳錦富,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原本居住荃灣劏房的他,去年獲批入住江夏圍村,得悉中心招募義工,由起初帶領居民行山郊遊,變成在日間中心服務長者,後來更成為中心全職員工。
他坦言由貢獻自己社區的善舉,轉化為自己的職涯,實屬「可持續社區」的體現,這亦是博愛醫院經營過渡性房屋的願景,讓社區自行發揮互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