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3-11-03 04:31:59
日報

DSE文史科答題匪夷所思 歷史人物穿越時空 陳獨秀變秀獨陳

分享:
頭版

芸芸中六學生正努力備戰來年中學文憑試(DSE)。考評局最新出版的《試題專輯》提到,有中國歷史科考生把雜誌《新青年》的作者陳獨秀,由左至右看成「秀獨陳」,亦有人將辛亥革命的教育家張竹君當成抗日戰爭人物等。至於在中文科,專輯提到字體潦草情況較往年嚴重,同時指出考生常見的錯別字,如「勇躍」、「舉辨」等,以及把網絡用語和硬譯口語作書面語等。

adblk6
DSE 中學文憑試 試題專輯

考評局在每年完成中學文憑試後,都會出版輯錄各科試題與評卷參考的《試題專輯》,解釋評核準則、答卷注意事項和分析考生表現等。本報查閱中史科的《試題專輯》,發現繼去年有考生把五四運動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當作西方學者後,今年再有考生作答被形容為匪夷所思。

adblk7
《新青年》

「撰主生先秀獨陳」主撰《新青年》

中史卷其中一條題目有關1916年出版的雜誌《新青年》封面,當中有學生沒有留意文字從右到左書寫,把主撰人錯誤由左起抄寫為「撰主生先秀獨陳」,形容錯誤匪夷所思,此外亦有不少考生把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政治運動混淆,以及不清楚《新青年》的內容和作者群。在一條有關毛澤東思想的題目,當局指考生表現極不理想,大部分對毛澤東思想蘊含中國傳統思想元素毫無認識,大多是隨意堆砌、不知所云。

《試題專輯》指出,考生一如以往時常混淆史事、人物張冠李戴、朝代概念模糊等,例如把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秋瑾、張竹君等誤以為抗日戰爭時期人物;將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及畫家顧愷之當作唐代人等。現時中史課程內容的下限為2000年,不過考評局指不少考生在一條有關改革開放的題目,引用2000年打後的時事事例,如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9年電動車Tesla赴上海設廠等,亦指出有考生把廣州和上海誤以為經濟特區。

DSE 錯別字

孝文帝成「考文帝」 深圳變「深川」

局方表示,中史科考生字體潦草較去年普遍,人名和地名的錯別字亦有不少,例如把被指是漢奸的汪精衛寫成「汪精為」、皇帝孝文帝寫成「考文帝」、深圳變「深川」等。此外,中文科的《試題專輯》亦指出小部分考生有字體潦草的問題,筆劃模糊難以閱讀,而寫作卷錯別字分項亦僅有少數能取滿分,當中不少人誤用音近或同音字、部首錯誤等,筆劃缺漏情況亦相當嚴重。當局指,綜合卷首4個最常見錯別字包括踴躍寫成「勇」躍、推薦變推「廌」、姓氏的鍾變成「鐘」,以及疆界寫為「彊」界,其餘例子包括「值」樹、舉「辨」等。

中學文憑試 DSE

考評局表示,中文科今年錯別字問題和口語入文情況較嚴重。(資料圖片)

考評局:長期沉浸網絡世界致高度概括信息

考評局認為,長期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接收的海量資訊往往經過篩選或濃縮刪節,久而久之大眾看似掌握社會動向和最新資訊,實則大都是片斷或高度概括信息,使近年不少答卷的取材相若、內容粗疏,能對事物作具體刻畫或深度的剖析不多。局方續稱,今年錯別字問題和口語入文情況較嚴重,反映部分考生平日很少執筆,遑論有足夠寫作訓練,又說有考生文句夾雜沙石、較多出現網絡用語、口語入文或硬譯口語成書面語等,並出現「總角之年」、「弱冠之年」等生硬的用詞造句。

至於在數年疫情後復辦的英文科口試,《專輯》指出部分考生過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說話)來回應其他考生,惟未有詳加解釋同意之處,亦有考生把中文「硬譯」成英語,如將「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等。《專輯》建議考生在課堂內外都要多練習英語、聆聽標準英語和多留意時事等。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